随笔

很早的时候读过一个文友的文章,感觉得很深刻,他把人活着的状态描述为两种方式,即"在所在"和"无所在",如此这般的哲学表达,或许不是他原创。这样说会不会对他不公平呢,有这样的疑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敬,灵感有时会突然出现在某种冥想时刻,或者有某种思想出现,它刚出现时还有点混沌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路程,回过头在看它的轨迹,慢慢地一种逐渐清晰状态开始形成,文友的这种思想感觉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时我相信这是他的原创,因为在上阅文时,文中的不乏这样的句子同样有着特别的深刻,经常有种启示般的鹈鹕状的兴奋,好像一种朦胧的感觉,自己却始终不能看清,间清楚了,心里亮堂起来,自己只是受众,被拨醒了,写文者才有真正的收获,那里有沉淀过程的厚积薄发的认知突围,尤如思想战场中一次战术胜利。必须来一次庆功宴来奖励自己。

庆功宴不能缺气氛和气场,我们就做那个不足轻重的围观者,将自己置于"在所在"和"无所在"之中,看看那个本尊的状态,自己认识它吗?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在所在"的状态,学生时,学校,路上,家庭,是一种固定程序的生活状态,长大工作了,家庭,单位,日常,也是一种固定的方式,我们感知到两个在,一个是自己和自己的感知,另一个是则是一个固定的程序,自己生活在这个固定的程序里面,自的人生都是沿着这个固定的道路,重复着,当然偶尔也有一点点意外,这个状态我们自己可以审视一下,大慨率地不出其范围。

还有一种"无所在"的人生状态,我们在稳定的生活中时间久了,往往有一种企图走出冲动,这就是上面说的偶尔的一点意外,如同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你不知道明天你在哪里,你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不知道每天会在下一个陌生的码头,车站,陌生的街道,陌生的大街转角会延伸到哪里,平时熟悉的环境变换成陌生,审视自己从前的那种."在"都不见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在人生中会多次遇到,小学毕业上中学,中学毕业上大学,大学毕业走向社会,都是在走入陌生人生,在陌生里重新开始新的人生稳定状态,无所在加在所在链接成人的一生。

这两种状态看自己的喜好,有人就喜欢无所在的状态,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街道行走,无意间因为踩到了一个姑娘的裙边,因为一句道歉,而产生一起意外的爱情,或其它什么故事,当然这是文字世界里的浪漫故事,现实生活有否不得而知,反正听说的类似故事倒是有的,这种人生状态很多人喜欢,疫情前的走世界风靡一时,正因为这种无所在的人生有更多的人生创作,年轻人喜欢创新,天性使然,中老年不服老用这样的状态来解释自我,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

也不能说我们就不喜欢在所在的人生状态,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种状态里,这是人生的基本盘,可是在稳定中呆久了,人就想像着外面的阳光,那个有名的洞穴寓言里走出洞穴的那个人,在外面看到了洞外的人与洞穴里不一样人生状态,他很快地学会了外面人的生活方式,这时他想起了洞穴内的人,外面的阳光多好啊,他做了个决定,重返洞穴说服大家把众人带出洞外了,可是他没想到的是,洞内的人们没人相信,他的努力劝说被人们认定为蛊惑人心,洞里的人们有了敌意,他的命运几乎就像布鲁诺一样,人们生活在"在所在"的状态,大家维护着"在所在"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年轻人进入职场,感概自己已经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内心不甘心,想要有所改变,无非就是在所在向无所在的生活方式转变。

远方是个美好的憧憬,眼下的苟且才是真切的生活,记得有位名人写他第一次离开家去深漂,那个年代中国的农民打工蜂拥着南下,当年他就是这群打工潮人中的一位,自己很相好的同窗给他买了一个铁锅,让他带着,去那里肯定要做饭吃饭的,大城市什么都贵,这位名人读书多,想起一句古代典故,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几个好友酒酣微熏,这位名人一时激动起来,拿起榔头将锅砸碎,以示自己效古人立志,背水一战,如果一事无成,誓言不踏故土,听起来是很澎拜有故事性。

稍有点年齡的人都有农村生活的记忆,过去养猪都是在自家院落里,起墙垒个猪圈,一般猪还好比较温顺,吃饱就在猪圈里囤膘,可是就有些时候,它也很骚动不安分,个头大点的趁人不注意,就从猪圈里跳过猪栏跑在街上,猪在前面跑,后面是猪主人在追,还有邻居的人帮着追,后面跟着一群小孩人起拱,这一猪三拔人的奔跑也挺有画面感的,如果细想,这个逃亡的猪这一跑跑出一个自由的感觉了,自由的代价其实是很高的。

人的一生都想摆脱猪活着的那种耻辱感,人脚底下的道路本没有,只是你踩过,踩得多了,道路是迷惑还是陷阱,我们发过的誓言不管是振振有词还是内心发恨,道路诡异,它总是用我们这些行者的血和它交易,那样的自由还是挺吓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