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天,薄熙成逛北京集邮市场时,一叠泛黄的旧信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贴在信封上的邮票,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
那叠信一共三封,写信的时间是1939年,寄信地是中国西安,收信地是英国伦敦。薄熙成打开信一看,一封署名“陈云”,一封署名“于若木”,还有一封是于若木的妹妹写的。信中内容,讲的是陈云和于若木的婚恋经过。
看到这些信,薄熙成激动万分。
薄熙成是薄一波之子,而薄一波又是陈云的亲密战友。陈云,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的开创者之一。1995年4月10日,陈云病逝。去世当天,薄一波还曾探望过他。
薄熙成没有犹豫,立即花2000元买下了那些信。之后,他把那些信原封不动地转赠给了陈云的长子陈元。
当陈元把这些信交给母亲于若木时,于若木又惊又喜。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半个世纪前写的信,穿越了时空隧道,又转回到了自己手里。
一、3封家书
没错!这三封信,都是于若木从延安托人带到西安寄出的,收信人是她的兄长于道泉。
当时,于道泉在英国伦敦留学,而陈云、于若木及其妹都在延安。于若木要给兄长写信,她叫妹妹和陈云也各写一封,然后一起寄出。1992年,于道泉在北京去世。这三封信,是他从英国带回来的。至于它们是怎么流入集邮市场的,就无从得知了。
这三封信中,最重要的是陈云的信和于若木的信。这两封年代久远的书信,真实记录了两人在延安的婚恋过程。
陈云的信,写于1939年5月21日。信中,陈云先向于道泉介绍了国内的抗日形势。之后,他笔锋一转,做了自我介绍。大意是:自己出身于贫苦家庭,五岁父母双亡,靠舅父抚养长大。他和于若木情投意合,如今,两人已经结婚。
于若木的信,写于同年5月28日。信中,她向兄长报告了她和陈云的恋爱经过。大意是:陈云大她14岁,但她对这桩婚姻很满意。陈云忠厚可靠,脾气很好,处理问题很成熟。相比之下,自己显得有些幼稚。
当时,陈云和于若木新婚不久,两人却过着牛郎织女式的生活。陈云住在机关窑洞,而于若木吃住都在党校。那时候,延安有个传统,叫“住礼拜六”。每逢周六,于若木都会到陈云那里住一天。也只有在这时候,夫妻俩才能体会到什么叫花好月圆。
二、情定延安
于若木,原名于陆华, 191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她从山东老家来到延安,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
同年11月,陈云从新疆来到延安。在当天举行的欢迎会上,于若木第一次见到陈云。她离主席台三四米,主席台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陈云讲话时,带着浓重的江南口音,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时候,于若木想不到,几个月后,自己会和陈云结为夫妻。
事情还得从陈云的一场病说起。陈云从小有流鼻血的毛病,在延安,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流鼻血的老毛病复发,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在这种情形下,组织上决定找一位细心的女同志来照顾他。
当时,陕北公学里,只有五队是女生,她们都是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女青年。于是,组织部秘书长邓洁就到五队去挑人。经过邓洁的认真考察,最终,她选中了出身清白、政治觉悟较高的于若木。
起初,于若木是拒绝的,她觉得自己不是专业的护理人员,没有照顾病人的经验,肯定照顾不好陈云。但邓洁告诉她,陈云的病不是大病,只要她做好勤务工作就行。听完邓洁的话,于若木不再推辞。就这样,于若木成了陈云的专职护士。
那时,陈云住在延安西山的一孔窑洞里。于若木去了之后,就坐在窑洞门口的办公桌前,听候陈云的吩咐。没事时,她就在那里看报纸。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手机,绝大多数时间,陈云和于若木都很无聊。于是,慢慢地,两人开始闲聊。
闲聊的过程中,两人对彼此的出身及家庭情况都有了一定了解,他们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陈云是南方人,从小喜欢听评弹,延安没有评弹,让他很憋屈。一次闲聊时,他让于若木唱首歌,于若木便唱了一支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陈云听得如痴如醉,就像听到评弹那般快乐。
还有一次,陈云问于若木有没有爱人。于若木说,自己年纪还小,没谈过恋爱,也没有爱人。听完她的话,陈云若有所思地说,他也没有爱人。
一眨眼,两人相处快一个月了。一天,陈云对于若木说:“我是个老实人,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这段土味情话,含蓄又深情,一下就敲开了于若木的心门。
一个月后,陈云康复了。而他俩之间,也从看护关系变成了情侣关系。
三、相濡以沫
1938年3月,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
当时,陈云任组织部部长,手里有点存款,但他不想铺张,因此婚礼办得特别简朴。结婚当天,陈云提前买好了糖果、瓜子、花生,所有费用加起来,才一块多钱。陈云邀请组织部的同事来参加婚礼,大家热闹了一番,就算是婚礼。此后,他们夫妻风雨同舟,并肩走过了58年时光。
陈云从小体质就弱,后来由于工作紧张,他常年吸烟,烟瘾很重,手指都被烟熏得发黄。建国后,陈云一家进了北京,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在于若木的一再建议下,陈云痛下决心,戒了烟。从那以后,他的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
于若木和陈云相差14岁,两人在职位和阅历等方面也相差较大,那么,他们是怎样处理生活矛盾的呢?
于若木对作家叶永烈说过,使他们真正能走到一起的,是他们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陈云经历丰富,知识渊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一生的座右铭。生活中,他总是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妻子,以弥补两人之间的各种差距。而于若木呢,不仅把陈云当做丈夫,也把他视为老师。在她眼里,陈云 “像水晶一般透明”。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所以两人才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
建国后,陈云长期担任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尽管手握大权,他却以身作则,两袖清风。他给家人定下 “三不准”:第一,家人不准搭乘他的车;第二,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第三,子女不准看他的文件。
六十年代初,陈云一家住在北长街,而于若木在香山植物园上班,两地相距几十里。即便如此,于若木也从来不坐陈云的车,她每天坚持骑车上下班。
陈云和于若木有五个孩子。陈云是慈父,他对孩子只有两个要求:读好书、做好人。陈伟力是大女儿,她上一年级的时候,陈云特意叮嘱她,在学校不要说她是谁的孩子。陈方是小儿子,他上中学时,一次着急用钱,就从陈云秘书那里提前支取了陈云的工资。后来,这件事让陈云知道了,他把小儿子叫到跟前,狠狠训了一顿,最后还说:“记住,节约一分钱,是节约人民的钱!”
1984年起,陈云患了帕金森症,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十年后,他住进北京医院。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1995年4月10日,陈云安详离世,享年90岁。十一年后,于若木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至此,这对饱经风霜的革命夫妻终于走完精彩的一生,又在另一个世界重聚了。
参考资料:
叶永烈:陈云和他的夫人于若木
文汇报:陈云的爱情观: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