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阅读过程中的好多作者都提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个人,尤其是查理芒格、吴军在他们出版的书籍中多次提到富兰克林,并表达了对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的敬仰之情。最近刚好读完了吴军的《态度》,他在书中鼓励他女儿现在就开始读《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而且吴军老师在他的《文明之光》中也多次强调了富兰克林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于是我在月底前抽时间读完了《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并表达我对富兰克林这位科学家、实干家的崇敬。
《富兰克林自传》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在美国畅销了近两个世纪。整本自传语言通俗易懂,从好多金句和实例可以看出了这位伟人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获得了诸多生存的智慧和人生的真知灼见。比如“空袋子,难立直”,让铁匠把斧头磨亮,按着牛头让牛喝水,给花园锄草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莠草铲尽锄绝,但可以一次锄一畦,锄完第一畦,再锄第二畦等等。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把一生的智慧凝结在这本自传里,可见写作功力了得。
富兰克林生于1706年,曾用名是理查德桑德斯,17岁离开家乡去费城创业,经过不懈地努力创业实现了屌丝成功逆袭,并于43岁退休开始研究科学,他在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证明了雷电和电是一回事,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并且发明了避雷针。他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
反观他成长年代世界另一头的中国,刚好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时段,那个年代雍正还自诩“以勤先天下”,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由于制度僵化,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盛世局面无法长久。假如富兰克林先生穿越空间出生在当时的中国,我估计他精通四门外语的技能基本没有可能习得,他自己的写作技能以及想自由表达的行动也会因为文字狱而被废掉,他兴办印刷厂、图书馆、消防队等善举实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说他成长的时空符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可以说他就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更快发展而生的。
整本书读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十三条人生信条,以及他自己持续践行的方法。他的十三条道德目录包含:
一,节制。 饭不可吃胀。 酒不可喝高。
二,缄默。 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谈。避免碎语闲言。
三,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四,决心。 决心去做该做的事情,做就做到心想事成。
五,节俭。 不花于己于人没有好处的闲钱,杜绝浪费。
六,勤奋。 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七,诚信。 不害人,不欺诈。 思想坦荡,公正;说话实事求是。
八,正义。 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九,中庸。 避免走极端。忍让化冤仇。
十,清洁。 身体、衣着、居所,不许不干不净。
十一,平静。 不可为小事、常事或难免之事搅乱了方寸。
十二,贞洁。 少行房事,除非为了身体健康或传宗接代;千万不可搞得头脑昏沉,身体虚弱,或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平静或声誉。
十三,谦卑。 效法耶稣和苏格拉底。
节制、勤劳,俭朴,正直、谦虚善良等都具有普世价值,老祖宗告诉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书山有路勤为径,善良是一种美德等等一直在讲,都是在道的层面上教育我们。但富兰克林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通过持续地践行这些人生信条,总结出了术也就是方法论,他自己做了一个打卡的表格,在一张纸上画7条竖线,13条横线,横线的开头写上这十三条信条的首字母,竖线的开头写上周一到周日七天。每周主要攻克一条原则,只要没有做到,就在纸上画一个实心的原点,下一周跟上一周来对比检查,然后循环持续改进,十三条道德准则一年下来刚好是4个循环。这不就是PDCA戴明循环吗?每周关注一项道德准则能够让他逐渐克服天性,到了后来就变得容易了,也就成为习惯了。
还有一点是他意识到仅仅是总结出这13条并持续地做还是不够,所以他把他的事务安排到一天中的每一个时段,把时间颗粒度细化到小时,做好了时间规划。富兰克林坦言,他做到了大多数条目,唯一不能做到的就是秩序,虽然他制定了每日时间分配计划表,但是经常被打乱。
“秩序两个字尚未做到,但是我由此计划,成为一个比无此企图时较为良好和快乐的人,正像志在学书法而临帖的人,虽然他绝不能达到他的本愿,写得像那些帖一样高妙,他却由于临帖而有长进,如果继续写下去,也可以写得既清秀漂亮又清楚可读了。”
虽然他的秩序总被临时事务打乱,但他养成了做计划谋而后动的这种习惯,也培养了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手帐达人,把记录和实践发挥到极致。所以他有那么多的时间读书、写作,学习四门外语,都达到阅读外语名著的段位,多么可贵的精神。
综合以上两个闪光点来看,富兰克林通过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到每一天,每一周,且在一年内循环执行,还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记录了下来。这让我体会到西方这些伟人们的一个共性特点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方法论,让后人有足迹可寻。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多读西方伟人自传的书籍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书籍,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持续微习惯打卡,规划管理时间、记录随笔的行为,知行合一打造自己的系统。
最后,写了这么多,关键是想把这本书推荐给致力于自我成长的你,一定要抽空读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