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靠养不靠治

人到中年看牙医的概率和次数与日俱增,对牙齿的养护也变得心心念念起来,深感一口好牙不仅好看,而且好用耐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完美,但减少牙痛、牙病,功夫却在平时,牙齿靠养不靠治!

可人们都习惯于牙痛了再去看医生,当牙齿不痛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会去看医生。如果牙齿不痛而去看医生,岂不成了笑话——没病看病,真是太好笑了!

其实,真正好笑的是无知的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对牙齿的养护缺少科学知识,进而本末倒置曲解甚至产生了误解,以讹传讹了。

众所周知,牙齿坚如钢铁,主要是那层薄薄的、洁白如玉的牙釉质起作用,像陶瓷表面那层釉,其实牙齿异常“脆弱”,这层金贵的牙釉质剥落了,那么,各种细菌就会长驱直入。牙齿担负着吃香喝辣、咬软啃硬的重任,然而人的一生却只有两次换牙机会。首先长出乳牙,然后乳牙脱落换成恒牙;恒牙上任后,将陪伴、肩负起人的大半生时光。从相对漫长的时间来看,恒牙就成了人生长久的“一次性消费品”,人们需要依靠恒牙服务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乳牙仅仅是过度牙,一般6岁—8岁就要换成恒牙,乳牙工作时长也就6—8年。由于缺少科学的牙齿防护知识,绝大多数人对于如此金贵的“一次性消费品”的恒牙,都是一副“用坏了再去看医生”的被动消极态度,而恒牙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却是不可逆或无法修复性的损伤,牙齿患病受损多一处而好牙就将少一块。牙病与牙齿相克却不会相生,牙病是一口好牙的克星,去除牙病保护牙齿当水火不容。因此,牙齿要治未病,日常“检修”、保养至关重要,将大大延长牙齿寿命。其中,除选用适当的牙膏和牙刷,做好每天早晚2—3次刷牙外,还要像健康体检一样,对牙齿的健康状况进行周期性“检修”。要将“好牙不是治出来的,而是日常‘检修’保养出来的”理念,入心入里记在心上,尤其要转化为行动,那么,治未病就会给牙齿健康带来最大化收益,最大化减少牙痛骚扰和折磨: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极大地增强舌尖上的生活质量。莫等亡羊再补牢,未雨绸缪治未病。

说易行难,人是最大的机会主义者,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传说宋、元时代,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尚地位特别高,他们可以公开娶妻,叫做“梵嫂”。宋时,首都临安(今杭州)九里松一条街上都是和尚的外宅,实际成了僧人的享乐窝。元代和尚成了当权派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涉足和占有美色,甚至公然同后妃、公主、大臣妻女交欢,谓之舍身大布施。他们的权力之大,可以想见。凡犯有各种罪恶的人,都可以请求寺僧保护而得到赦免。因此,犯有重罪的人,只要跑进佛寺跪求和尚开恩、原谅、赎罪,只要得到寺僧应允就算得救,于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便大行其道。

时过境迁,时至今日,不仅僧人们都以“临时抱佛脚”为耻,就连常人对此也是贻笑大方。临时抱佛脚成了一桩大笑话,可在我们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放下——修身是眼前的,而修行却是“永远在路上”。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个好友是高僧,名叫佛印。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常被苏东坡欺负。

一天,苏东坡突发奇想,要开开这位好友的玩笑。他问佛印:“在你眼中,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佛祖。”苏东坡又问:“那你知道在我眼中你像什么吗?”佛印回答:“我不知道。”苏轼说:“在我眼中,你像一堆牛屎。”

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把这件事说给了他的才女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听了皱皱眉,对哥哥说:“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就都有佛的影子。一个人要是心里装着牛屎,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像牛屎。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看世界用眼睛是远远不够的,唯有用心灵,用心灵参纷繁红尘,悟芸芸众生。

是啊,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爱所见皆爱!

和看牙治病一样,人的心性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德不养者才不大,个人要注重自身修养,同时,单位、社会同样要规制。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治病救人修身修行至上。看到别人成功了要见贤思齐,而不是见异思迁,要看到别人成功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激发起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要理想不灭,奋斗不止,最美的风景在人生奋斗的路上。(老阳开泰)

你可能感兴趣的:(牙齿靠养不靠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