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看见》

文/浆果紫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这是柴静发表《看见》一书中序言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序言中的这段话好像是匹配被封锁已久的心门的钥匙,“咔”一声被打开,让我无处躲藏。

      我在《看见》中仿佛“看见”了自己不曾留意过的自己。他私底下爱教育我:“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实。”我白他:“怎么了?”“过分得体”“什么意思?”他来劲了,比比划划。“要像打枪一样,有句话,叫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要有这个‘无意’。”这是柴静工作不久时间她上司陈虹跟她说的话。全书几乎都贯穿着陈虹与柴静间的“交流”。他们之间的交流几乎都是以陈虹的讲述道理开头,以争吵结束,但每次吵完倒都是陈虹给柴静打电话,不安慰她,也不生气,只是继续跟她讲,还有一次陈虹说柴静偏激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知怎的,就想起,我每次问老师我错的题目时,总是事先抱着我原来选的答案就是对的它没错的态度去询问,结果可想而知,只是更加迷惑,于是我渐渐改变了,直接先问我选的答案哪里有问题,然后留心听,用心听。却不能再像一个已经有着满肚子自己想法去拜见法僧的那个人一样了,因为法僧会用“一句话也不说,把杯子的水加满了仍还继续加”的行动告诉他:“你脑中全都是你自己的想法、道理,如何才有能让我告诉你道理呢?”

      生活本身就密布矛盾,就像哲学里矛盾观所讲的那样: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有矛盾怎么办?首先要勇于承认矛盾,然后揭露矛盾,最后解决矛盾。柴静与陈虹之间的确会有不少小矛盾,但陈虹不奢求柴静一下子就要懂得他的道理而是带领她自己去懂得,而事实也证明,柴静在一次次采访中与人生经历中会感慨:陈虹说的总是对的。

    《看见》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固执,偏激,更多的是,从《看见》中列举的采访新闻报道,我看见了记者在镜头前光荣现身身后的不容易,也让我看见了许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新闻,听到的话语,有些只是现象,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就像曾心甘情愿留在农村陪伴孩子们的德国人-卢安克一样,他并不是要打翻什么固若金汤的常识,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一面。

      感谢《看见》,让我在人生路上又发现了另一道奇异的风景,让我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又多一份理解。《看见》,初识你,你莞尔一笑,敲开了我的心房,我期待,我们的下一次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识《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