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书丨读《傅雷家书》

傅雷先生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他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早年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包括巴尔扎克、伏尔泰、罗曼·罗兰等名家著作,后著有《梦中》《薰琴的梦》等作品。傅雷夫妇养育了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

傅聪以擅长演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而著称,曾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后来为了艺术背井离乡,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钢琴诗人”的美名。

傅敏则少有如此耀眼的光环,他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特级英语教师。在文革结束后,傅敏将傅聪从国外带来的家信整理、编辑,出版《傅雷家书》。

从前只知道《傅雷家书》是初中生必读书目,却不知它为何成为名著。

周国平先生说,父母要读《傅雷家书》,学会给孩子做一面忠实的镜子;青年人要读《傅雷家书》,提升自己的文笔和思想。

我还没有为人父母,姑且以青年人的身份读一读吧,更何况,我们青年人所追求的不正是自己培养自己嘛。

初读《傅雷家书》,诚然,一封封信笺中流淌着一位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体贴入微、灯塔指引,望子成龙、苦心孤诣。傅雷先生的每一封文字,无一不展现这是一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因为在上世纪特殊初期,傅雷的所有家产被毁,傅敏的书信烧掉,傅聪也不愿出版在父亲光芒下的自己幼稚的文字,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傅雷家书》中,傅雷夫妇作为父母一方的深情独白,只能臆测孩子的来信,是为遗憾。可是,我也是做孩子的,既然读书以培养自己,我忍不住站在傅聪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数次看到类似于“这问题,正如多多少少其他的问题一样,你没有答复我。”的字眼后,我心生疑虑。我知道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更何况我远没有资格和傅聪先生共感,只不过,进入情境后免不了推己及人,学业上如此严苛,生活上如此溺爱。任何一个青年人,面对父亲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掌控般教育,都会叛逆的吧!

又想到傅雷先生生前多次出轨,在信中也忏悔对妻子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让我对这本书更加质疑,甚至一度掩卷,不想再看。

后来想了想,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一定有它的道理,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既合理。”

调整好心态,继续翻阅。

读到一半的时候,开始为之动容。一字一句,皆是父母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一封封家信,承载了许多——流露着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的同时,也映照雷的童年,梳理了他后半生的工作。

身为教育家,傅雷先生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在《傅雷家书》中他多次强调:“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紧的是先要把一个人尽量发挥好,没成为某某家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否则某某家不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身为翻译家,傅雷先生译著丰富,日常工作往往会埋头十个小时,奋笔疾书,只为翻译得更“地道”,他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主张,深深影响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并成为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核心理念。

身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等大家作品的赏析,并将中国古典与其对比,融入解说。

身为国家的一份子,他说:“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我这个父亲,就在处处替你做这些方面的准备,而且与其说是为你做准备,还不如说为中国音乐界做准备更贴切。”

身为普通、平凡的父亲,他说:“我们做父母的,在感情上希望见见你,听到你这样成功的演奏;但为了你的学业,我们宁可牺牲这个福气。”“好孩子,不用焦心,我决不会怨你的,只要我能帮助你一些,我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

......

人才,都是一辈一辈积攒起来的,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傅聪,同样让我们敬佩。

我想,《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感动了千百万读者,或许是多方面的原因。尽管傅雷一家仍然饱受争议,但是我们后人站在历史的长河,又怎能冒然批判。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学、音乐、美学批评、教育等领域多有建树,他用一生书写勤奋、正直、严谨、慈爱的美德。

傅雷妻子朱梅馥在家书中这样说:“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

大师已去,再无大师。我们都是后来人,踩着前辈们搭好的台阶,我们要做的是带着他们的心血与希望,继续前进。

金庸先生曾评价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本书,的确值得每一个青年人、每一个父母,认真读,反复读,“真爱无言”,一切都在不言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书丨读《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