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教育的发展,为何更需要“工匠精神”?

​某国产智能手机工艺宣传片截图

一块被放大数倍的金属方砖,先进的CNC顶级刀头在上边来来回回,切出一个光滑圆润的边框R角,金属屑四处飞溅。今天智能手机厂商宣传片中,特别喜欢靠这种画面强调自己继承了工匠精神,却很少展示高大的工厂顶棚下,无数条流水线规律工作的壮观场面。而在每条流水线上的工人,标准、精确、重复地执行着手头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把自己变成机器的一部分。

但无论产品生产商如何包装,当今社会的超级工厂无疑早就取代了精雕细琢的手工匠人,这一切源自1721年,一个工匠的灵机一动:

詹姆斯·哈格里夫与珍妮纺织机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43 岁那年发现把一组纱锭由横排改为竖排,并用一个纺轮带动,可大幅提高效率,这位手艺精湛的木匠第二天就造出了一台效率可提高八倍的纺织机,并用他女儿的名字命名,这就是著名的珍妮纺织机。珍妮机引发了用机器代替手工制作的发明高潮,至1830年,手工作坊几乎全部被蒸汽机工艺取代,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开始。

机器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但是工人们并不因此感到幸福,人类大脑的奖赏回路要求人拥有自主权,通过全情投入看到可见成果,才能分泌令人愉悦的多巴胺。正常人很难在这种高度重复单调的岗位上长期呆下去,工人们时常怠慢、偷懒、破坏机器,还时不时举行大规模罢工。

电影《大都会》中描绘的工人罢工场面

而欧洲资本家并不满足于如此,1911 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书中说“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的产量”,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利润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泰勒科学管理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最适合的劳动工具。他通过提升生产的标准化,消灭了工人偷懒的机会,泰勒制的高效引起了列宁的注意,它被应用于俄国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各个领域,但是泰勒制管的住工人,却管不住管理者,如果管理者懈怠,工人的效率和工作质量依然无法得到保障。

电影《大都会》中工人工作的场景  

再后来,汽车工业里流水作业的福特主义工厂,将这种组织管理形式推向峰,“福特主义”下,科学管理几乎剥夺了一切能让工人产生成就奖赏的可能,工人在流水线上的奖赏,只剩下定期发放的薪水。而在发放薪水前,工人需要在全部上班时间保持高度专注,工人一旦偷懒,零件就会顺着流水线流向下一道生产工序,这好比让人逐字阅读一本几百页厚,但整本书密密麻麻印的都是同一个字的书一样,而且每天如此。

一、工匠精神是人渴望“创造”的本性

1914年,福特突然下令,给他的工人薪资翻倍,这不是他发善心,而是因为这一种空前违背人性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人无法忍受这种会让人产生强烈抑郁工作的痛苦。几乎任何人,通过快速培训,便可以胜任福特工厂的工作,但是,新开的工人没过多久,就会离去,转去薪资略低的泰勒制工厂。

直到1896年,日本另一名工匠29岁的丰田佐吉发明了“丰田式汽动织机”。他发明的这台织机不仅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动织机,而且与以往织机不同的是可以由一名挡车工同时照看3至4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可以随时人工停止发生异常的织布机,这项改进从技术上根本算不上什么进步,但被工匠出身的丰田佐吉上升为一种组织管理哲学:“人不做机器的看守奴”。

1937年的丰田汽车工厂

1929年底,丰田佐吉的儿子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引进福特的生产流水线,却抛弃了美国的管理科学,1933年,他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刻意制造了一条效率极其低下的古董流水线,至今没有任何先进自动化设备。

这样原始的生产条件下,丰田的工人远比其他生产线上的工人更专注,它充分发挥了工匠的智慧和潜力,从而实现精益求精。就是这套关于人,关于劳动的哲学,深深影响了日本制造业,仅此一点,便让日本汽车质量,迅速超过美国。

丰田佐吉和丰田喜一郎对丰田汽车的成功及全球汽车生产史产生重大影响  

谈及工匠精神,不仅仅指的是精心打磨,耗费工时,它更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外国人常常指责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原因也在此,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高速的工业化变革,难免会忽略人的价值。然而,近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企业,都开始大谈工匠精神,这不是企业领导者的跟风口号,而是由中国制造至中国创造转型的必经之路,在人工智能即将再一次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第4次科技革命的进程中,人的价值会更加凸显,大量的工种将被机器取代的同时诞生出更多只有人类可以完成的创造性工作。

二、少儿编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创造力

而教育领域,尤其是青少年教育,这种趋势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对待孩子的教育,绝非简单机器就能取代的,少儿教育中,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知识的传授,而人类更擅长的洞察人性、沟通交流、给予关怀、引导思考,将会是人类在未来教育中承担的重大职责。

25岁的小闫是BAT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外包软件工程师,小闫拿着接近月薪2万的薪资,但是他的工作丝毫不能给他带来成就感,他虽然顶着IT行业高级工程师的头衔,但却跟工业革命时期,福特工厂的工人并无区别。他说,“将创造型的脑力劳动留给公司人才,体力劳动外包出去,这是这家公司成功的原因之一。”少儿编程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编程知识的学习,那孩子完全可以在成年后,经过几个月的快速学习找到一份类似小闫一样的工作,只是,到了那个时代,这种类型的工作或许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由微软和 Kabel、Spike Techniques 合作开发出的Sketch2Code可将手绘转化成网页

现在的孩子,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面对孩子不确定的未来,教育领域的工匠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 —— 米切尔·雷斯尼克,领导“终身幼儿园”团队开发了风靡世界的Scratch编程语言及在线社区平台,被全世界数百万孩子和成年人用来制作和分享动画、故事、游戏和互动艺术,成为创新思维教育的范本。

少儿编程之父米切尔·雷斯尼克

Scratch的积木模块包括10个大类,100多个功能。包含了构成一个完整程序的每个环节,甚至数组和函数。仅仅记住这些图形化积木,对孩子来说,并不需要那么久,但是,让孩子学会自由组合,完成极为复杂的作品创作,就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正确引导,正如英语中仅有26个字母,这些字母能够组合的单词可以有数万个,而每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便形成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

这对课程的设计提出了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编程不只是学习编程知识,而是要通过编程技能,训练孩子创造性思维。那些时常指责Scratch十分简单,不需要学两年的从业者,或许并不理解整个编程教育背后的逻辑。

奇码星球Scratch基础课模块化分布

我们在Scratch的课程里设置了基础和提升部分,每个部分又拆分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同时包含学习、复习、创作,让孩子学会用Scratch创作完整的作品。

而到了Python语言的学习阶段,如何让孩子运用Python进行作品创作,是更难解决的问题,孩子难以通过持续地堆积成就感掌握枯燥的代码。我们在探索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对Scratch的改良,我们实现了运用Python语言进行作品创作,这就是MixCode的核心理念,MixCode的意思是“混合编程”,就是以创作为目的,充分发挥各种语言的优势,混合使用编程语言。我们通过MixCode研发课程,使得孩子在更高阶的代码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

奇码基于Scratch自主研发的MixCode少儿Python创作工具  

MixCode像珍妮机、梭式自动织布机一样,在技术上没有做出什么巨大变革,但它改变了少儿编程教学中孩子的角色,从而改变了Python课程的研发与授课方向,使得少儿Python回归少儿编程教育的本质,让孩子不会成为代码的奴隶,孩子可以通过作品创作来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

科技的变革速度远超人类的进化速度,人类大脑的奖赏回路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自主创造获得可见的成就感,依然是人类持续工作的动力,少儿编程要教给孩子核心的就是创造性地表达。学会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才能使未来的人“不做机器的看守奴”。

三、少儿编程教育需教育者具备工匠精神

少儿编程教育难做的原因便是在此,经过培训,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语文成绩、英语水平,听起来是如此自然,可如果你说学两年编程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就显得十分可疑。

实现这个教育目的核心是教育者本身必须具备“工匠气质”。解决孩子的学习动力问题只是第一步,对于毫无编程经验的老师来讲,让其在短时间内学会Python语言,并用来教学,更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工作。

奇码2019年11月师资培训面授现场  

我们不可能像培训福特工厂的工人一样培训编程老师,让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具备工匠精神,是MixCode和我们的师资培训带了的第二个价值,即通过让老师在使用MixCode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堆积成就感,这些成就感除了来自孩子的反馈,还有老师自身的投入和产出。

通过简单几行代码,实现你日常每天都在应用的用户登录逻辑,想不想尝试一下?MixCode极大降低了Python语言的学习门槛,更重要的是,MixCode的创作属性,也可以让老师自由研发课程,给老师创造和表达的机会。

奇码Python课程“点石成金”部分课堂  

如今,无论是校外培训机构还是公办学校的老师,离职率居高不下,除了薪酬体系等社会问题外,很多时候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

我们时常看到当今社会的人,只是看重老师这个岗位工作稳定,才进入公立小学,而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这个职业的很多人的最初的想法只是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但在他们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受到自己的影响而变化,不知不觉,便下定决心做了一辈子。

奇码合作校区的孩子完成了作品创作

社会很难以科学管理的方式去组织教育工作,我们时常谈及的工匠精神的原因便在于此,工匠们将自己的理念、情感、价值寄托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传递给世界,而教育者的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教育者具备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要求。

我们需要感谢MIT团队对Scratch的开源,感谢为我们提供创作灵感的来源社区CodeLab,感谢课程研发团队的努力,更要感谢合作校区的支持,背后的每一个团队既是园丁,也是工匠。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儿编程教育的发展,为何更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