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要去哪里?

以上的哲学三问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知,我们也常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瞬间感觉我们和哲学是如此的接近。

康德曾说过,哲学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能知道什么,第二我们能做什么,第三我们能够希望什么。

艺术上也有如哲学一般的灵魂问题,当我们对一件艺术作品提出如下四个问题时

1、它是什么?

2、它是怎样形成的?

3、它如何触动知觉?

4、它有什么意义?

我们就会了解艺术,会和艺术如此近距离靠近,会走进艺术的殿堂,学着欣赏艺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艺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家中可以通过书籍、音乐,与艺术来一场灵魂的交流;在户外、广场上,一座雕像,一座石碑,都是艺术在向我们诉说它的辉煌与历史;电影院里,通过配乐与人物故事场景的转换,高科技灯光等让我们去感受不一样的世界;美术馆中,看一次画展,近距离走进梵高、毕加索、高更等大画家的世界,感受画作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可是,面对那些画作,非专业的我们能看懂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感知艺术》这本书。

可以说,《感知艺术》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观察、聆听、欣赏艺术作品的书。全书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主要门类,每个章节都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对该艺术种类进行了科普与讲解。

以雕塑为例

1、它是什么?

雕塑是三维艺术,它可以具有任何形象。依据维度 ,可以分为圆雕、浮雕和线性雕塑。

2、它是如何形成的?

雕塑家运用削减法、构筑法、替代法、变形手段等进行创作。

3、它如何触动觉知?

一座雕塑近在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感受雕塑的表面的光滑度;通过它的色彩,激起我们的反应,一般儿童游乐园中的雕塑多以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创作而成,也符合儿童活泼多动的性格特点。在文化名人的公园中,人物雕塑多以黑色为主,显得庄重、严肃。雕塑也有年龄,当然这和使用材料息息相关。

除了以上几点,动感、尺寸、光线和环境也能带领我们更好地了解雕塑。

以电影为例

1、它是什么?

电影是一种美学交流形式,有三个基本形式:叙事电影、记录电影、抽象电影。

2、它是如何形成的?

电影由制片和剪辑创作而成,无论是场景调度、导演,还是剪辑的过程,对于电影的创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很多关于电影的专业名词如:摄影机视角、镜头语言、帧内剪辑、溶接、布光等,在本书中都有详细的诠释。

3、它如何触动觉知?

电影的独特性在于可以让观众参与其中,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均有能够和观众链接的点,触动观众内心的柔软。

2020年春节,贾玲的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赚足了观众的钞票和眼泪,票房高达54亿元,可以说,这部电影唤起了观众对母爱、对亲情、对童年的回忆,正是那些真实情感的流露、80年代曾经回忆中的场景,让观众深深地和演员链接起来,也刺激了观众的觉知。

曾经高大上的艺术,通过一本书走进我们,让我们可以读懂一副画作,看懂一段舞蹈,听懂一段音乐,欣赏一部精彩的电影,原来,艺术离我们的生活近在咫尺。

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本书的阅读,让我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懂了,为什么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