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心”

晚饭后,到了练琴的时间,可是孩子总说再休息一分钟,再休息一分钟!

爸爸在这个过程中着急了,高声斥责孩子快点儿。

结果孩子在跑去拿琴竹的时候脚丫碰到了琴腿,疼的蹲在地上哭。

爸爸可能没看见孩子磕碰了,还在催促她去练琴。

孩子边哭边边抬起小脸儿对着爸爸声泪俱下的说:“我都磕到了,爸爸还在催我,到底是练琴重要还是你宝宝重要。”

我看了忍着笑,对着爸爸使个了眼色,赶忙跑过去,蹲下来抱着孩子抚摸着她的背,说:“哦.....,妈妈看到了,看到你被琴腿磕到了,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疼”。

可是孩子还在那哭,我继续说:“你磕到了,爸爸还在催你,你觉得爸爸不关心你,你很伤心,对吗?”

孩子没说话,我用很疼爱的语气说:“我家宝贝最重要,没有之一,妈妈爱你,爸爸更爱你,只是爸爸没看到你磕到了”。

于是,孩子在我怀里趴了会儿,自己站起来抹擦了擦眼泪,乖乖去拿起琴竹开始练琴啦。

在家庭中,如果家长对孩子能够做到同理心和共情,相信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会少许多的鸡飞狗跳,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融洽和谐!

孩子的这个事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我陪孩子看迪士尼经典电影《头脑特工队》,其中一段视频,是大象冰棒的火箭被他人用叉车推下了悬崖,那个火箭承载着冰棒和好朋友莱利很多冒险经历的美好回忆,冰棒很伤心,对此忧忧和乐乐分别对冰棒进行了安慰。

我从电影里截取几个片段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什么是同理心,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共情。这个过程中,乐乐在安慰大象冰棒的时候就说了三句话,大家来看:

第一句:“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会有办法的。”

第二句:“谁最怕痒呀,挠痒怪来了。“


第三句:“我们玩个有趣的游戏,你指出火车站在哪里,然后我们一起走过去,很有趣对吧?“



我们看乐乐的这一通操作,效果如何呢?是的,乐乐并没能成功共情到冰棒,因为冰棒依然沉浸在悲伤中。

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乐乐的共情为什么效果不好。

我们先看第一句话:“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会有办法的。“

其实乐乐这句看似很宽慰他人的话,是以否认冰棒此刻伤心难过的感受为前提的。

事实是,在冰棒看来,在当下,这件事情就是好不起来的,因为他和莱利的记忆,全部被推入了深渊。怎么可能好的起来呢。所以这第一句话,看似宽慰,实则无法进入被安慰者的内心。

因为,乐乐没有接收到冰棒当下的感受,冰棒不觉得乐乐懂他。

我们来看下面两句

第二句:“谁最怕痒呀,挠痒怪来了。“

第三句:“我们玩个有趣的游戏,你指出火车站在哪里,然后我们一起走过去,很有趣对吧?“

这两句话都是在试图转移冰棒的注意力,虽然共情者“乐乐”极其卖力,很想让冰棒快乐起来,但是还是没效果,冰棒一动不动的坐在那,依然十分难过。

为什么?因为冰棒觉得没有人理解他的感受,乐乐并没有真正的同理到冰棒。

这个时候,乐乐是一直站在“我视角”来看问题,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冰棒的同情。

虽然她极尽安慰鼓励,转移注意力等,想让对方好起来,但她没有真的看到冰棒,和接纳冰棒的情绪感受。

对于同理心的理解和运用,乐乐只是停留在了——同情,这一层面。乐乐从头到尾都是“我视角”,即我想要冰棒快乐,而非“TA视角”,即当下冰棒的感受是什么,冰棒想要什么?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有时候我们越是要表达自己,越是难以走进对方心里去。

家长们会不会有那种,劝人的时候,自己好话说了一箩筐,结果对方就是没反应的时候?这也是在我们平时共情孩子时,比较常见的误区操作。

记住:同情非同理。

✨✨✨✨✨✨

那我们接着来看忧忧是怎么做的

忧忧走向冰棒,也说了三句话,而效果却截然不同。

第一句:“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第二句:“你和莱利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

第三句:”是的,是的。“

我们来看第一句话:“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他们拿走了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这句话优优是在做什么呢?对了,优优在承认事实,承认冰棒的火箭被拿走了的事实。

当忧忧这么说了之后,冰棒回应了:“这是我和莱利之间最后的信物。”

对比刚刚乐乐说的第一句——“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会有办法的。“

看似安慰,实则是在否认事实,不接纳冰棒当下因为失去心爱之物而伤心难过的心情。

接着忧忧说了第二句:“你和莱利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

忧忧正在从冰棒的视角出发——你们一定有过很棒的冒险!优优在积极的倾听和回应冰棒。

最后,忧忧一边伸出手放在冰棒的大腿上,一边说出了第三句话:”是的,是的。“

简单的重复肯定对方,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对冰棒表达“我懂你、我懂你”。

这时,冰棒感到被理解后大哭起来,把情绪释放了出来,很快就恢复了正常,说:“我感觉好多了”。

整个过程中,忧忧扮演了一个非常好的共情者,她的共情从头到尾都是“他观视角”——就是冰棒是怎么想的。

而乐乐则一直是“我观视角”,觉得冰棒好可怜,不能这么难过,所以她一直要把冰棒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看不见真实的冰棒,也无法理解和接纳冰棒当下的情绪感受。


大家看到了吗?这就是视角问题。

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

就像上面我提到我家孩子被琴磕到腿在哭的时候,我如果只表达同情说:“哎呀,没事儿,不就是磕了腿一下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会儿就没事了,快起来练琴吧!”这样的话,我家孩子估计要哭好一会儿。而从孩子视角,认同她被磕到了很疼,让她知道我和爸爸都爱她,关心她,她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人。孩子感觉到了我们关爱感和同理心,心情自然就好了。

我们来看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

同理心:“他”观视角、“我”与“你”同在。

同情心:“我”观视角、“我”在“你”之外。


所以,同理心就是要常常转换视角,从“我观视角”切换到“他观视角”。这样才能启动我们的同理心,去真正的共情孩子,理解孩子,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区分“同理心”和“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