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3)、溺爱型原生家庭

三、溺爱型原生家庭

1、特点

什么是溺爱型原生家庭呢?就是一味尊重孩子的想法,事事顺着孩子的心意去做,甚至总是让孩子去做明知不可以做的事。
现在溺爱的家庭太多了, 因为许多家庭都是非常6+1的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不知不觉当中就对孩子过于重视,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有意思的是,许多爸爸妈妈觉得自己不溺爱,我不觉得我溺爱啊,我觉得我很有原则啊,当然很多家庭里面,爸爸是高压型,妈妈是溺爱型的,属于混合型的家庭,混合式的家庭会怎么样我们后面再讲到。溺爱型的家庭中,面对家里的独苗苗,很多人疼爱都来不及,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一次次的纵容。被溺爱长大的孩子,他是非常任性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没有别人,身边的人不需要他做任何的付出,但是始终都是围着他转的,于此同时,一个对别人很少付出的人,内心却是空洞的,会用很多的愤怒来控制别人,同时这样的孩子,责任感和独立的能力是缺失的。

2、对孩子的影响

     你溺爱你的孩子,生活却不会惯着他,你舍不得教育孩子,社会有一天会替你教育。只是等到社会出手教育时,他的一生,只怕已毁得七七八八。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他就是非常典型的溺爱长大孩子。

      还有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节目中,有一期的城市主人公赵迪,让整个节目组都特别头疼。他不但在学校打架、顶撞老师,回到家里,对着父母,也是搬起椅子就往地上砸,叛逆得不像话。而他的父母,对他说什么话都不管用,完全没有约束力。面对这个问题少年如今的种种行为,他的父母在镜头吐露了自己的后悔。原来,孩子刚出生时,家里很穷,父母只好外出打拼。因为没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他们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不停地塞钱。等到把孩子接回身边时,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比如,孩子根本不听爸妈的管教、只有拿钱的时候会主动找爸妈、要不到钱就闹事。如果这时,父母能够花力气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也许还比较有效。但赵迪的爸妈并没有,他们一心忙着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无暇顾及其他,只是在金钱上对孩子有求必应,一次次给钱来解决孩子的吵闹。而这如同饮鸩止渴,轻松了一时,却积累了更多问题,迟早有一天会爆发。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古德在《家庭》一书中说过,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孩子能否成为适应社会的社会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项重要标准。

      溺爱型的孩子在家里,他会非常有手段,他很懂得怎么制伏爸爸妈妈。他会哭啊闹啊,生气,甚至撒泼打滚,不理爸爸妈妈,做一些行为让爸爸妈妈很担心,来控制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溺爱的孩子并不知道合作,不知道怎么来解决问题。因为在他顺心的时候,他是世界的中心,大家都是围着他的,他得不到他闹一闹,就得到了。但是长大后到学校了,到高年级,或者到大学,或者到工作的环境里里,没有人能顺从你了,你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了,他闹也得不到,他会非常的灰暗伤心,非常失落。有的从小受宠的孩子,社交的环境里他会表现的很可爱,为了让别人喜欢他,他会故意表现很可爱,而一旦得不到别人的重视,他就开始受不了,就会有各种各样奇怪的行为。

      被溺爱的孩子,心里有一句话,就是我就是你们的中心,你们就应该为我做这些;被溺爱的孩子,永远都想听好话,不能接受批评,有什么不利的话,他会受不了;一个受溺爱的孩子,他总是很孤独,他心理上对人是依赖的;一个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对他的伤害很大,因为失去了责任和独立,因为都是别人为他做事情,他没有学会去付出承担责任。

      所以一个溺爱长大的孩子,有些典型的特征:
第一,就是要求特殊的待遇,在家如此,在外面他也希望这样。
第二,就是引起别人过分的注意。
第三,就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够,非常爱哭闹发脾气。
这些都是手溺爱的孩子的表现。有很多家长,会说我们不能惯孩子,但是实际行动并不如此。很多时候别人觉得你就是溺爱孩子,自己并不觉得,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这样。

3、建议
那我们怎么知道我到底有没有溺爱孩子呢?可以试着先抽离自己,跳出来,从别人的角度来跟孩子互动,从别人的角度来看,自己有没有一直顺着孩子。如果我们是溺爱孩子的父母,那我们要开始遵守原则, 温柔和坚持地遵守原则,试几次了以后,孩子就知道,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别人要顺着我的。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而家庭教育会给他印上不同的色彩,从而变成他的人生底色。孩子每一次哭闹,都是在探索事情的边界。孩子的每一个无理要求,都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家长要做的,就是客观地看待应该怎么做,原则是什么,如何让孩子遵守原则。别成为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父母,别培养不明是非、不知轻重的孩子。只有人底色描绘得好,孩子才会拥有幸福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别溺爱长大地孩子,即使你已经成年,那对自己说:
不能,不行,不可以。这个世界并不是我的,不是跟着我转的。别人也是有界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3)、溺爱型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