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31天,7.2学而不厌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31天

原文阅读:

7.2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讲解:

孔子说:多看多听默记在心,终生学习不曾厌烦,教诲别人不曾疲倦,(此外)我还有什么呢?

启发思考:

        孔子是最伟大的老师,也是个终身学习者。在这里,孔子表达了自己学习的一些策略和基本态度,体现了作为学者和教者的智慧。

        “默而识之”,是一种凝神专注并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识”,杨伯峻先生解释为“记住”。当然,从现代的学习心理学去理解,这个“记住”不是机械地背诵记忆,而是对知识或事物的辨别和理解,是有积极思考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点,从孔子说过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和“多见而识之”等表述中也可以看出来。他阅读和学习古代文献,都是有一番“择”的功夫,是遵循“善”的价值取向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的一种乐学乐教的状态,是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境界。这种状态和这种境界,是古往今来许多为师者一直羡慕、向往和学习的。

        仔细想来,对教育者而言,这二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条件关系。教师首先是“学”者,是会学习的善学者、是终身学习的博学者、喜爱学习的好学者,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学者。唯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只有自己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然后才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是千百年来被公认的“师者”的职责或使命所在。对于社会而言,教师需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对于个人而言,教师会影响其人生发展轨迹。我们经常说的“教书育人”,在现代教育体制中至少包含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思想态度价值观”几个教育目标。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极为不易的。许多教育者都会有职业倦怠。克服这种倦怠,最重要的动力和方法大概就是自身持续的终身的学习。

        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谙孔子的为师之道,他说:“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我们进入了必须终身学习的百岁人生时代,每个人都必然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学而不厌”也就成为我们持续提高职业修养、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的必然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31天,7.2学而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