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小豆丁开学了,家长要怎么陪伴呢?你想好了吗?

育儿届说“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儿子今年七年级,早晨作为父母的我们还睡着,他就自己起床6:20准时出门上学去了,初中的老师不再要求家长批阅作业,写作业也帮不上忙了。深深的意识到原来父母的有效期真的是只有十年,现在只能以朋友、导师的角度去引导他了。回顾儿子走过的小学六年,自己踩了那么多的坑,到四年级才开始学习如何去做更懂孩子的妈妈,有很多的习惯都没有养成,有点遗憾。又到了开学季,身边亲朋好友的几个孩子都上一年级了,关于一年级的习惯养成,我想谈谈我的经验和学到的一些知识。

一年级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主要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生活习惯养成好,日常惯例少不了

一年级的小豆丁,家长的陪伴是主要的。一天的日常惯例就是将一天所作的事情都形成计划,然后变成习惯。孩子每天的生活包括起床,洗漱,上学,放学,写作业,阅读,玩耍以及睡觉前的准备工作等等,这个要根据自家孩子实际情况来制定。


我网上找了两张日常惯例表,可以参考。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日常惯例表的时候,要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商议决定,尤其是孩子的意愿要尊重,因为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的计划,孩子才会乐于去自发主动的实施,也就是孩子的内驱力才能激发出来。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只有孩子自己想要去学去做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学好,孩子也才会快乐地学习。

二、学习习惯养成好,计划目标要明确

学习习惯我们就说写作业和阅读这两件事吧。

关于写作业,目标肯定是作业写的又快又好。

说到快,就不得不说孩子时间观念的养成了,一年级的小豆丁,可能有些孩子对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这样的时间长度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个工具,那就是沙漏,来让孩子直观的感受时间的流逝与长度。比如抄写生字需要大概15分钟,就使用15分钟的沙漏来计时,慢慢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时间观念就建立起来了。比如阅读、洗漱等等都可以用沙漏来让孩子感知时间,从一开始就不要养成磨磨蹭蹭的习惯。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这也是家长必须灌输给孩子的理念。

就拿写作业来说。一开始要帮助孩子学习制定每天的作业计划,可以用专门的家庭作业登记本来记录作业,完成一项就可以标识一项(可以用贴画、印章、打钩等等的有趣的方式),这样子孩子的计划感和目标感就会逐渐养成,就不用家长操心哪个写完了哪个没写完这样子的事,也让写作业真正变成了孩子自己的事。当然写完作业也要让孩子自己检查哦,检查的习惯可以让孩子考试少失分。


三、鼓励最是少不了,自信乐观最重要

在简尼尔森《正面管教》中讲,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需要鼓励,就象植物需要水。”——鲁道夫.德雷克斯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这是以惩罚为前提,是真正的荒诞。想想上次你感觉被其他成年人责骂和羞辱了。你会想:“这是如此的有帮助,我真的很感激,我现在做的好多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向你请教我所有的问题。”不可能。事实是,当儿童(和成人)感觉好时,他们会做的更好。

1.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感受到鼓励时,不当行为就消失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走过来,天真无邪地对你说:“我是一个孩子,我只是想有所归属。”你会生气吗?会以任何方式让他失望吗?当然不会!要一个成年人认识到孩子内心的沮丧,并予以鼓励,而不是更多的阻止反应,这很困难。我们很容易就用自己的负面方式来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做出自动化的反应,而不是回应。

2.通过“纠正前先链接”来鼓励孩子。

大量的研究表明,除非我们先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否则我们就无法积极地影响孩子。而一旦有了情感连接,孩子们就会接受相互尊重的纠正。

通过确保爱的信息得以传递,建立亲密和信任,而不是距离和敌意。连接带来安全和坦诚的感觉,鼓励,聆听,看见孩子,让他们有勇气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面对挑战。

3.这套工具卡的每个建议都帮助孩子感到鼓励,发展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感到有能力。

鼓励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 正面管教与其他的育儿体系最大的不同就是, 他不仅仅只关注行为, 更多的是关注内心感受。 当我们努力鼓励别人和我们自己时,实际上是在帮助发展勇气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鼓励以多种形式出现。每一个正面管教工具的设计,都在帮助孩子们感觉更好(鼓励),以使他们有动力做的更好。

定期给孩子写鼓励的话,小字条,也是“鼓励孩子”的很好的一种方式。鼓励的话,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家长抓住细节,激发孩子的自我评价和内驱力。

比如:

1. 原来你可以想出这么多办法来解这道题,而且还有一些是很创新的!

2. 你考了92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为你高兴!你怎么看?

3. 这么远的路,你可以自己地铁转公交回来,我对你的独立能力很有信心!

4. 今天早起10分钟,按时到了学校,感觉好很多。希望你坚持!

鼓励用对地方,孩子会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并同样以真诚回报。

比如我们在孩子主动帮助收拾碗筷时说一句:妈妈很高兴你帮我一起做家务,这样餐厅很快就变干净了。这就是正向积极的鼓励,孩子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有价值,自己的劳动被认可,认为自己是被重视的。

鼓励用的不恰当,则会让孩子和大人两败俱伤。

第一种不恰当的鼓励就是混淆鼓励和表扬的界限

表扬强调的是结果而非过程,通常会以夸张的口气被表达。还是前面孩子帮助收拾碗筷的例子,表扬的话,家长会说:宝贝你真棒!做的真好!相反,鼓励强调的是“做”的过程而非结果。鼓励一个帮忙做家务的孩子,家长应该说:宝贝今天进步很大,收拾碗筷的动作都比上次麻利呢。

生活中,表扬很容易,因为不用动脑子啊!“宝贝做得好!”“宝贝真厉害!”“宝贝你是最棒的!”此类话不经大脑就可以脱口而出。

鼓励则不同,它基于家长对孩子做一件事的过程进行观察,基于家长对孩子成长点滴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说“非鸡汤型”具象化的鼓励话语。

第二种不恰当的鼓励就是我犯的这个错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认为“是时候给孩子鼓励”,而非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想听到家长的鼓励。

生病时,孩子并不想听大人说“勇敢点儿,病才会好”,小小的身子就想赖在爸妈的怀里寻求慰;

害怕时,孩子也不想听“大胆点,这没什么好怕的”,恐惧的眼神就想和爸妈温暖对视;

委屈时,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点伤算不了什么,宝宝最勇敢了”,扁着嘴的小人儿就想扑进爸妈怀里大哭一场。

让孩子释放悲伤、发泄愤怒、尽情流泪,而不是一味压抑本能,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硬要求他们大胆、勇敢,不仅鼓励不能奏效,还会起到相反作用,导致孩子认为自己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变得更加胆小。

最了解孩子的人是孩子自身,在他们尚未长大、仍需我们指导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细心再细心地观察孩子,在充分了解他们想法的前提下,做到恰如其分的鼓励。

践行实例分享:

孩子的班上有组织每日故事会。妈妈一听说故事会,就热情地邀请孩子,孩子第一时间就是非常坚决的说不要在台上讲故事。妈妈看到孩当下的反应这么坚决,就不再反复谈及这个事。

过了一段时间,等孩子玩的比较开心的时候, 她就和孩子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可能比较害怕,不想站在台上,在班里讲故事。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站在讲台上,不管你讲的怎么样,你都可以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你能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同时这个妈妈也把孩子不愿意上讲台这个事情和老师做了交流和沟通。老师也一起鼓励孩子。(大家看到吗? 妈妈把上台讲故事这个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细小的步骤。先上台,站在台上就可以了。

第二天她发现孩子真的勇敢地站在台上。尽管第一次上台孩子只做了自我介绍,而且拿着书本站在台上很久,大概一分多钟。

这个妈妈很智慧,回家就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开不开心,孩子说很开心。有没有讲故事,孩子就不说话。 宝妈就指着情绪脸谱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感受,孩子从情绪脸谱里指了一个表情, 这个表情是无助的表情。

孩子是很厉害的,她不用通过阅读文字,而是通过识别面部表情来识别感知情绪。 妈妈就接着说,原来你今天在讲故事的时候心里感觉很无助。其实妈妈小时候也会这样子。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觉得无助很害怕,因为台下有很多小朋友和老师。 妈妈觉得有这个感觉很正常。(家看,这个过程,妈妈在认同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

但是你知道吗?你能够勇敢地站在讲台上,你真的可以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你特别的勇敢,非常勇敢地克服了你觉得你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已经勇敢地站在讲台上了。(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位妈妈再一次鼓励孩子关注自己的优点、进步,而不是完美的结果。

当时孩子反应的特别的开心。然后他们又继续和老师做了沟通和交流。老师也想了个办法。也设定了第二个小目标。 问孩子最喜欢站在台上做什么事情。孩子说是唱歌——唱小星星的歌。

老师就邀请孩子上台表演,孩子真的就勇敢地把小星星这首歌唱完。 大家看到了家园合作,从孩子熟悉感兴趣入手,让孩子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感,又鼓励孩子下次大胆去尝试,站在讲台上。

回到家,妈妈拿出情绪脸谱,问孩子今天上台的感觉。这次孩子就指出憧憬、自豪的、骄傲、好玩的几个表情。 孩子感觉特别好,妈妈就赶紧鼓励。妈妈鼓励说,宝贝,你看还记得吗?刚开始,你不想上台参加美丽花故事会。再到你第一次上台很紧张,无助害怕。今天你第二次上台就能够完整地唱一首歌。同时你觉得很开心,很自豪,这个过程怎么样?孩子说好玩,很开心。然后妈妈又鼓励孩子说,妈妈看到你一步一步地克服心理的恐惧。去完成了这件事情。妈妈看到你的努力,妈妈觉得你真该为自己感到骄傲。这个过程又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努力的一个过程和变化。

最终到第三次,孩子就主动举手要求上台讲故事。尽管孩子讲的不是很完整有逻辑性,但是这位妈妈同样还是回家用情绪脸谱问孩子感受。 再鼓励孩子说,再有下次机会上台,我们把故事讲的更好一点,我们可以怎么做?我们可以多复习几次。于是妈妈就发现接下来几天孩子就主动找妈妈复习,同一个故事。到最后一次上台,孩子真的把这个故事逻辑、完整连贯地讲好。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是非常大的。妈妈特别感到意外,孩子会进步的这么大。

鼓励是一个特别好的工具,去帮助孩子发展出自信勇敢的品质。


今天的分享就这么多,愿我们都能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助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级的小豆丁开学了,家长要怎么陪伴呢?你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