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的湮没(纪实故事连载18)

34.

岁月如梭,转眼又熬过了一年。农历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开始兴起外出打热潮的那几年,外出打工人员的比例构成,女性占了流动人口的三分之二。她们比男子更年轻,而且好多女孩都是单身,加上她们离自己老家又远。一个人,长时间在外面工厂里干活,经常动不动就要加班加点,这些女工们比男性更辛苦,自然就会更想家,她们更渴望,早日回到亲人身边,一家团聚。

春节过年回老家探亲,是这些打工妹一年中,最快乐与开心的事情。过年前,她们要辗转上千公里,乘坐各式交通工具,历经一路的舟车劳顿,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随着年关的临近,宝安工业区内的工厂,开始陆续放假,这些工厂里的流水线,也慢慢关停了。这群女工人们,存了一年的私房钱,穿着一件件新衣,带了点小礼物,有的给老人,有的给父母,或者至亲家的小孩,就这样先后踏上了归家的旅程。

这一群群出门在外的打工妹,回到阔别一年多的家乡,回到分别已久的亲人身边,在一起团圆一到两周的时间,她们就从亲人那,得到了安慰、得到了放松。仿如过去的一年,在外面工厂所累积下的全部疲惫与不堪,就被亲人洗刷殆尽。她们释放了过去一年来的加班压力,重又找回了自己,为下一年外出,蓄满了能量,过完年以后,一个个重又踏上了进城之路。

兴盛老汉老早就收到女儿的来信,知道娟子一定会回家团聚。经过今年夏天同兴洪、木匠得福老哥,喝酒中毒事件的惊吓,兴盛老汉以为再也见不着女儿了。没想,老天保佑,捡回一条命。而今,很快就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宝贝女儿了,兴盛老汉的心里,喜滋滋的,瘦瘦弱弱的小脸,时不时涌现出笑容,就如像捡到了意外之财,没事便起心欢,即使应对家中那些烦人的杂事,老汉也不觉得累了,一身轻松,总有使不完的劲。

一九九三年一个冬日的早晨,残月如勾,向着天际,发出不甚明亮的光来。

临近年关前的几日,辛苦辗转了近千公里,娟子坐了一晚的夜车,总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玉潭故乡,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回到了家庭的怀里。

窄小的木头窗户外,后山红叶大枫树上,一群群白头翁,大声叽叽喳喳地鸣叫,来回于树枝上跳越,仿佛也在欢迎大山的女儿娟子,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炊烟袅袅,飘荡于玉潭村子的上空。

“引路将军”兴盛老汉的家中,大门与窗户那,一起帖满了喜庆的大红春联。这么些年以来,兴盛老汉家,第一次装扮得如此年味十足。好一派喜庆节日氛围,估计比兴盛老汉结婚成家那天,都还要喜庆几分。

娟子还没到家的一周前,手头不太宽裕的兴盛老汉,就在村子里四处打听,谁家会杀年猪,谁家池塘里的大草鱼,会在年前捕捞。

兴盛老汉,一一向村邻打听过了以后,老早就向村人预定了几斤瘦肉、还有一条四五斤重的大草鱼,为女儿回家过年提前做准备。

“玉潭”老家过年时,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家家户户除了张贴迎新的春联,备点瓜子、花生一类的年货外,最要的工作,就是做肉丸、剁鱼丸、杀土鸡,大伙都要做这三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玉潭村子里人做的鱼丸与肉丸,不是城里人上街买来的那种速冻食品,而是自己纯手工制作。

猪肉丸的制作还有点难度,先分切好瘦肉,放入石臼,用粗实厚重的长木锤,一上一下,往石咎里来回发力擂打。除了纯瘦肉筋,偶有捣不烂的,其它的瘦肉全部被捣成肉泥,掺入红薯粉,和水拌搅。最后,把和好的肉泥,一个一个,置入冷水大铁锅里,加柴火开煮,熟透即可开吃。

鱼丸的制作方法,与是猪肉丸相比,还要更复杂些。把草鱼洗净,从鱼脊梁中间对切,剔除鱼骨头与鱼皮,掺入新鲜肥肉,一道置于木头砧板,双刀连续快速下剁,直至剁成肉泥酱,再倒入红薯粉,放入鸡蛋清,放盆子里拌搅均匀,鱼丸的原材料才算准备好了。最后,与煮肉丸的方法一样,下锅煮熟即可。做鱼丸这门费力又费时的技术活,即使一个刀法过硬、手法醇熟的老师傅,也得耗去他二三个时辰,方能制作好这道畲族人的人间美食。

年三十那晚,“引路将军”兴盛老汉一家,围坐在厨房那矮桌子边。“哑婆”与娟子母女俩,大口吃着兴盛老汉做好的畲族肉丸、鱼丸,大小不一的菜碗里,浓香四溢,包裹起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味。

这一年的团圆年夜饭,兴盛老汉一家三口,吃饭的时间,比过去任何一年都要长。每个人的心里,全都荡漾着春天般的温暖,心情舒坦极了,满满的开心,一脸的喜悦。

那一夜,他们三人,都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


35.

在我们“玉潭”畲人的村落,家家户户都是用木桶蒸饭。饭甑的上盖是竹子编织的竹盖子,村人称之为“甑盖”。新添了子孙,意味着“甑盖”里面又要多蒸上一些米饭了,所以“甑盖”又意味添了新人。

“玉潭”村子里,有这样一个畲族人的习俗。但凡村里哪户人家,新添了子孙后代,第二年元宵节前,往往会选一个吉祥的好日子,新添了子孙的那户人家,便会打开家门,欢迎全村的男女老少,前去他家喝添丁的“甑盖酒”。在我们“玉潭”,称这一习俗为“打甑盖”,村子里的人,通过喝“甑盖酒”,一道分享那户人家的好福气。

在过去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打甑盖”的那一夜,不只是“甑盖酒”主人家的喜庆日子,更是全村子里孩童们欢快的日子。

一九九四年年后初五那天,娟子回“玉潭”老家陪父母刚过完年,那天早的太阳老早就出来了,可娟子怕冷,依旧窝在厚棉被里不肯起床。娟子小时候亲如哥哥一般的“狗子”一早就来到她家,正好撞上了娟子回家了,所以特地过来叫上自己的好妹子晚上前去喝他三哥的“甑盖酒”,叫娟子晚上去他家热闹热闹。

因为“狗子”哥小的时候喝过“哑婆”奶水的原因,虽然已过了这么多年了,兄妹俩情谊有些生份了,但娟子依旧能感受到了“狗子”哥小时候那股亲如兄妹的热情劲儿。

娟子家过年时也没啥亲戚往来,“狗子”哥能前来邀请自己晚上前去喝“甑盖酒”,她多少还是有点激动,感到心里暖暖的。如今,娟子已是一个大姑娘,见了村人虽然不会起害羞,但还是不太习惯与村子里的人打交道。娟子小时候喝过村子里人家的“甑盖酒”,回忆起过去喝“甑盖酒”的种种往事,又让她有多了几分的向往。那一日,娟子心里直盼着黑夜能早点到来。

“狗子”家门前,一字排开,六七个大大的陶泥罐,里面盛满了家酿的糯米酒,酒早已温热好了。酒桌上,摆满了一桌子的红皮花生、绿皮豆子、金黄色泽的油炸果子,等着客人来上桌。

吃过晚饭,娟子早早就来到了“狗子”家里。在靠里屋的那一桌子,她还遇到了几个村子里的大姑娘,是娟子过去同去邻村砍柴的儿时伙伴,大家就有说有笑坐一起磕瓜子聊天,说一说儿时的过往,谈一谈当下的生活。

“狗子”三哥做“甑盖酒”的那个晚上,三哥女方家里的外戚,早几天就送来七八对细竹丝扎好的大红灯笼。那彩色的红灯笼,尤其花样百出,一对又一双,红艳又喜庆。红灯笼罩着一圈红绿相间的彩纸,剪出错落有致的镂空图纹,分外的漂亮,尤其好看,特别吸引孩童们好奇的小眼睛。

七彩的大红灯笼,挂在主人家房梁下,里面插有一枝枝的红蜡烛,火红的烛光,映着镂空的灯笼彩纸,形态万千,里外一片红艳。谁见着了,都得说起这些灯笼做得漂亮。可惜现在竹纸红灯笼手艺失传了,整个金竹畲乡,也没几个人,还能做出那镂空的七彩大红灯笼。

全村子里的人,一群又一群,一伙又一伙,从乡间各处的小路上,热热闹闹地走来,围在“甑盖酒”主人门前的大八仙桌旁。大人与大人坐一起,小孩子与小孩围一堆。各自找来三五好友,团团围坐,挤靠在一起,甘甜清香的糯米酒,入喉醇厚芬芳,就着满桌子的花生豆子,口齿生香,倾心满怀,一个个的脸上,全都挂满了开怀的笑意与微微的醉态。

酒桌子上的村邻们,一旦开怀畅饮起来,便不再停歇,你来我往,一碗接一碗,豪爽又霸气,毫无保留,不会节制,一个个喝得痛痛快快的,欢欢喜喜的,如同那一夜,自己就是一个不会醉的老酒仙。

大红灯笼高高挂,欢天喜地添新人,好一派喜庆热闹的欢愉之景,主客都很兴奋,分不清哪个是主人,哪个是来客。

“狗子”的父母,除了全心尽力伺候好客人,招呼他们吃好、喝好以外,还得留意着时间,只待良辰吉时一到,主人家便会神铳轰响,燃放起又圆又大的电光鞭炮。那热热闹闹的爆竹声,混杂着喝酒兴致起来了的吵闹声,混杂一起,来给主人祝福了,祝福他们一家的好运气、好兆头。

娟子与村子里的大姑娘们喝完“甑盖酒”,她没有急着回家,有好几个人也一起留下来了,她们都想看看村人唱歌、划拳热闹又喜庆的那一幕,让自己跟着划拳的村人,一起激动开心,一道雀跃欢呼。

那天夜里,村子里年岁较大的二三个长者,还有四五气力十足的年轻后生,六七个正当年的粗壮庄稼汉,在“狗子”三哥一次又一次的盛情邀请下,重新围拢在新拼起来的大方桌前,吟唱“玉潭”村畲族人自己独有划拳行令的歌谣:

“玉潭”畲族人的歌谣酒令

两时两点钟啊,三时三发财啊

二巴子发财,是两点钟

三时三发财啊,两时两点钟

二巴子发财,是两点钟


全福寿啊,福寿全,四季花开

全福寿啊,福寿全,都来了啊

……

“玉潭”畲族人的歌谣二:祝福新添的丁)

抖班呀丁打,双呀优发令

三兴给了四明哥,四季献花灯

五阿哥呀,五福又临门

啊六呀,六逢春

七桥给八马,九呀九魁首

又起一名,给了十全哥(新添小孩)


全福寿啊,福寿全,四季花开

全福寿啊,福寿全,都来了啊

……

那些糯米酒喝多了村人,划拳吟唱的声音特别大,喝酒的模样亦是豪情万丈,一个个全都脸红脖子粗,在那胡喝海喝,也没几个会喝醉的,好似他们喝的不是酒,喝的全是倾心满怀。

就连站在一旁观看的娟子,她也如同被传染了一般,一脸红扑扑的,笑得眼睛都快要眯成一条线……“狗子”三哥做“甑盖酒”的那个晚上,那是娟子这么些年以来,在“玉潭”村子里最为开心的一个夜晚了,没有忧虑,没有加班,更没有小时候的压抑之感,只有“玉潭”村人的豪情万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尘埃的湮没(纪实故事连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