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话只想说给认真听我说话的人听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发生这样的对话,无论我说什么,他都漫不经心,

“哈?你刚刚说什么?”

“没什么”

“我刚才玩手机,没听见”

“嗯,没事”

“又这样,你至于吗?”

他把手机扔沙发上,转身到厨房冰箱里拿饮料了。

我知道,他是在用扔手机的动作向我表达不满。这其实是我很讨厌的一个动作,它会瞬间浇灭我所有的热情。


我是一个很喜欢跟人嗑唠的人,但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明明很想说的话、很想分享的事情无论有多想说,假如我发现对方没有认真听,我就再也不会说了。

其实我没有生气,也没有刻意冷淡他,只是每每遇到这个时候,话出口前的那种充沛的情绪就会瞬间被浇灭,只是单纯地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长大后丧失倾诉的欲望是成熟的标志之一”很多人说,长大后,我们应慢慢懂得任何情绪都该自我消化,不要给别人造成太大的负担,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自己不想倾诉,而是怕自己太过热情,反而会将身边的人推得更远。

其实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我们刚开始在一起那会,我们也能事无巨细地聊一整天,就连今天一到公交站就能上车、狗狗今天追猫追不上、或者在网络上看到一张搞笑图片等这种细微的小事,都能让我们聊得火热。

零零碎碎的心情和想法,我通通都想告诉他,而那个时候的他也会抱着极大的热情去回应,就算是他不感兴趣的领域,也会很有兴致地让我科普。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越来越敷衍,有时候我跟他讲一大段,可能只换来一个表情包、“这也没啥啊”、甚至是一个冷漠的“嗯”,有时候是很久才回复甚至根本就没回复,过后提起,也只是一句“那时候刚好有事”。

一次次失望之后,我的想跟他分享的欲望开始变得有期限,一旦超过了我能等待的时间,我就再也提不起兴趣跟他说。后来我开始渐渐习惯了他的敷衍、不及时回应,甚至连他不回应,有时候我也觉得没什么关系了。

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渐渐的地,我看到有趣的东西,听到好玩的事,刷到有趣的梗,都不会再想跟他分享了,久而久之,我觉得我跟他的距离越来越远。

大概这就是结束的开始。

提分手那天,我很平静,但他接受不了分手的理由,最后,我们不欢而散。

这让我突然内疚,我是不是真的小题大做了?


周末回家吃饭的时候,我依旧闷闷不乐,幸好我的妈妈也很爱嗑唠,从最近天气冷让我多穿一件,一直扯到隔壁家阿姨的熊孩子又闯什么祸,我时不时搭上一两句,失落的情绪才没那么明显。但是我老爸还是看出我的不对劲,打断了妈妈的唠叨,

“哎呀,你听孩子说嘛,一整天的啰嗦个没完”,又转而对我说,“你知道你妈就爱唠叨,别嫌烦哈。”

我突然想起,从小到大,老爸经常抱怨老妈的唠叨,他真的很烦吗?我突然好奇,便问了出口,“爸,妈妈这么唠叨,你会嫌烦吗?”,老爸几乎是脱口而出“肯定烦啊!”,不过接下来又笑着说“但是你妈妈要是不唠叨了,那就不是她了,一辈子那么长,两个人哪能没话说?”

他们一定没想到,因为这句话,我心里突然就释然了。

曾经以为是因为长大后心境变了,表达的欲望才会渐渐消减,而事实上长大后的表达欲望不会消减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

之所以选择不说出来,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害怕那些敏感而细腻的心思说出来没有人能读懂吧,尤其是害怕熟悉的人也读不懂。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常年不更新一条朋友圈,却在无人知晓的微博小号上言尽内心所想。


准确来说,我们逐渐减少的不是我们的表达欲,而是敢于表达的勇气,那种不管情绪好坏都敢于说出来的勇气。只有当信任的倾诉对象出现时,我们才会将埋藏好的情绪表达出来,以此获得与对方情感上的同频。

如果说,对一个人表达欲的强弱能代表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的话,那么在聊天时对待一个人的态度很大概率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对方的珍视程度。

虽然老爸总是抱怨老妈的唠叨,但是我清楚地记得,每次母亲唠叨一些没用的事情时,他都会认真回应。

我想,人不会随着长大而渐渐失去表达的欲望,而是要有一个确信会接纳自己所有情绪的人,才会想把什么都告诉他吧。

其实,讲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两个人情感的交流。被认真聆听、及时回应,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珍视着。

如果一个人的热情总是得不到回应,那么和对方的感情也会随之而慢慢变淡吧,毕竟喜欢一个人,才会每时每刻都想跟他说话,当我开始发现我没有话想跟你说时,也许就是我们走到尽头的时候。

因为想说的话,我只想说给想听我说话的人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里话只想说给认真听我说话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