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丁老师邀请,我非常荣幸来做教师读书会《教学勇气》大组的主持人,通过读书以及和大家的分享讨论,有很多感想和收获。因为昨天没有做会议记录,我就做一点个人的回顾,分享给大家。
这次读书会上,我们先是回顾了《教学勇气》第三章《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小节《悖论与教学设计》中提到的六个悖论(P69),关于教育学的空间应该具有哪些张力?(板书见下)。
接着,我们进入到第五小节《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悖论》,原计划这次共读完这六个悖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讨论太热烈了,只读了前面两个:
(一)学习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开放。
“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只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中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
“空间之所以成为空间,是因为它在有界限的同时必须又是开放的——向与真正的学习相伴随的探索精神开放,向很可能导向发现和惊喜的许多路径敞开。”
“如果说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开放则提醒我们:有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再深入一点,学习空间的开放提醒我们,将要到达的终点也是可以生长变化的,因此,对于共同行进过程中显现的真正目的地的线索,我们必须保持敏感。”
——教师团队越来越清晰的共识:孩子的成长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可以是阶段性的,可以是开放生长的,但一定不能在茫茫旷野中让孩子去找寻自我,有要求才能有方向
书中为了说明这个原则,以课堂阅读的文本为例。
“一篇好的课文既包含开放性也包含界限——界限是由一系列清晰又引人入胜的论题构成的,而开放性则来自于以反省模式的方式来探索这些论题……从文本中寻找教育的线索并不意味着对它盲从……学生们不会从一篇完美无暇的、只提出正确问题并且都给了正确答案的文本中学会学习。”
正好之前王凌夸赞五年级的孩子预习作业完成得很好,我们这几年都在关注如何教会孩子学习的“元认知”问题。我从高年级孩子身上看到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支持深入的思考和表达,在华德福的神话-历史叙事线之上,老师讲述得多,主课本上都是清晰的事实和观点,而学生真正自主去文学作品中感受和探寻的经验太少。
少华也表示自己书架上文学类的书这几年渐渐束之高阁,被各种教育方法论的书籍所取代。这还是有积淀的,而孩子们正在海量阅读、广泛吸收的阶段,爱读书、学会读书至关重要。
这时少华和我们分享了七年级的女儿在完成“马可波罗”项目作业时,从查找资料、阅读理解、提炼中心思想等各个方面,他作为父亲给予的陪伴和启发,如何引导孩子去翻看大部头的书,而不只是从网上搜索一段现成的百科词条。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而庞杂,需要更有意识才能进入主动、深度的学习。
(二)学习空间既有紧张的气氛又令人愉快,在这里学生们既接受挑战又受到欢迎。
通常我们说到“紧张”的学习气氛,就容易联想到考试、评比我或是所有与外部评价相关的活动,而书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希望通过把自由提升为一个我想让学生反省的观念来营造这种紧张气氛。”
换句话说,这里的“紧张”不是来自外部压力,而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在认知冲突和观点的碰撞中产生的自我省察。
“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上被如此深地引入学习空间,以至于他们逃避不了真正思索的挑战。”
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要提供切合成长需要的重要课题,又要有足够的困难和挑战,不马上给答案,同时鼓励孩子不放弃去寻求自己的答案。
学习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
遇到“障碍”的时候,人的内在会产生紧张和不自信,会有回避的心理,但这恰恰是深度学习要发生的地方。只有勇敢跨越了障碍,才能获得更深的自信和成长的力量。
华德福教育看到人的多元价值,鼓励每个人去探索自己的道路,不用外部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自我实现程度。可是,如何让一个“学习者”跨越障碍和反省自我?要看到目标和努力的结果,不断在二者之间去比对、更新,才能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这和第一条“有界限又开放”的学习空间,其实是高度一致的。
------
下周我们会继续读书探讨后面几个悖论——我自己感觉《教学勇气》的共读进入到越来越“实操”的部分,能够印证很多自己在教学环节上的设计,反省不足的地方。
此外,读书会鼓励大家来分享自己近期在深度阅读的书籍。这段时间体育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共读《十二感官》,下周会邀请闫镭老师来做一个分享,包括有所得和尚有困惑的部分,大家也可以贡献关于感官教育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