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一)

    课前,毛教授让全体老师和他一起互动,先是一组“你不要……”句式,然后是一组“你要……”“请你……”句式。让老师体会做完动作之后的感受,两组语言对比,后者的“指令”更清晰,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随后,毛教授出示了两组表现孩子行为的词语:

  A、现在的问题和挑战:不学习、懒、意志力缺乏、拖延、逆反、缺责任心、不尊重人、没有礼貌、不讲卫生、撒谎、偷窃、发脾气、抗压能力弱、敏感、打游戏、依赖

  B、未来的品格:善良、爱心、诚实、责任心、坚韧、幽默、沟通能力强、懂礼貌、自律、好奇、合作尊重、内心有力量

    前者是我们认为的现在孩子的状态,后者是我们希望孩子未来的样子,我们希望孩子未来怎么样?请你现在就给予孩子期盼。

    如何对待孩子,一定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而不是表扬,表扬是有条件的,你做的对,做的好,我才表扬,表扬用不好,有些孩子就成为“空心人”,“空心人”内在没有力量,鼓励是没有条件的,所有学生都有被鼓励的地方。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当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鼓励的三种语言:1、描述性的鼓励:我看到――我注意到――2、致谢性的鼓励:谢谢你――这让我――3、赋能性鼓励:我相信你的判断――

    在运用描述性鼓励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评价,只要把孩子做的事情描述出来,孩子的外部力量就会转化为内在动力。

  “鼓励树”“致谢树”就是给孩子们赋能!

    毛老师给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四种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老师的做法。

  1、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教师的做法: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比如给一个秒表,帮打电话的你计时。设置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不管孩子的行为,照顾他的情绪,给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

    2、寻求权利。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我才有归属感。教师的做法:和学生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项或几项去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

    3、报复。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教师的做法: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运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自暴自弃。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教师的做法: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毛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学会和孩子沟通,而什么是有效沟通的方法呢?毛老师从三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和指导。

一、如何说?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要认同学生的感受,表达共情,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情绪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相对应的行为。

    毛老师把一个人的情绪比作大拇指,四个手指比作控制情绪的大脑盖子,平时大家握拳的时候大拇指(情绪)是被其它四个手指(大脑盖子)紧紧握着的,生气的时候,大脑盖打开,情绪就会爆发。

    教师就要教学生表达情绪,“说”情绪、“做”情绪。

  鼓励学生情绪诚实:

  你感到句式:你感到――因为――你希望――

  鼓励自己安全表达情绪:

  我感到句式:我感到――因为――你希望――

例如:

  我感到很生气,因为当我走进教室,看到满地的垃圾,我希望垃圾能在垃圾桶里。

  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看到满地垃圾,值日生真是太不负责任了,我希望值日生能负责任。

  前者学生更容易接受,后者因带有评价孩子们的语言,学生们不能接受。

2、如何听?

  怎样倾听孩子,从内到外都是有要求的,要求关注孩子,要求教师沉默,(沉默时也需要有所回应)不要评价,要给予学生倾诉的出口,不需要老师给他们讲道理,因为每个人都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3、如何问?

    毛老师反复强调:问比告诉更重要,问比命令更有效,更能赢得孩子们尊重和合作。

    怎么问孩子呢?就要运用好奇心去提问,多用启发性的提问。启发性的提问,不是质问,不是反问,而是开放式的问题。一味的指责、指挥、命令、说教、批评都会给孩子造成紧张、防御、自我保护、本能的低级反应,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最后:毛老师详细介绍了她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我感受到,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恰当的运用鼓励,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