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关处处》,品文字魅力(二)

在山里挖竹笋时,月娥想到自己的将来,总还是要回来的。讲到大城市的各种不便:水真是吃不惯,一股子药味道;米也吃不惯,油性太大,一团团的……包括交通,王安忆是这么写的:

说到交通,车水马龙,最不怕死的,数电动自行车,所以人人怕它,男的多半快递和外卖,女的,则是钟点工。然而,这样的急促紧张里,却潜在一种快乐。后面有车超她,她不让超,顶撞起来,嘈杂的机动声里,听见彼此激昂地相骂,不由惊讶自己的厉害不好惹。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电动自行车还真是“最不怕死的”,那些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因为要赶时间完成订单,横冲直撞的,“所以人人怕它”。

这段话的后半段,道出了月娥经过城市生活的历练,不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乡下人了,生出了连她自己都惊讶的勇气和胆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在车上,月娥记起她做钟点工的一个个雇主,人生百态。大都是好人,友善地对待她,甚至很乐于帮助她,让月娥“常常以为自己有福气,所遇都不是坏人,相反,多受照顾。

月娥来上海后的第一位雇主,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人,每天开着宝马车去大户室专职炒股,却一路赔钱,“眼见她大房换小房,小车换大车——公共汽车,最后只能租房。”

哎,这女人运气也是够背的。

即便如此,她依然用月娥做一个小时的工,搞得月娥自己倒不好意思赚她的钱了,就辞了工。临别女人还硬要多给月娥一个月的工钱,算作遣散费,月娥不要都不行。

后来,月娥回去看那女人,女人已经搬走了,没找到,从此就失去了联系。“上海的人就是海里针,手一松就没有了。

这句话可比“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之类的描述要生动、形象多了,一下子就有了画面感。

写到月娥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日子其实苦得很,吃也吃不饱,和爹娘吵半年也吵不了一件新棉袄。少不更事,却也穷开心。

是啊,童年回忆在人们心里总是快乐的。虽物质匮乏,却因年少单纯而无忧无虑。

长途汽车一点点驶离了家乡,驶近了上海。

上海到了,车在楼宇间盘桓,窗格子蜂窝一般,里面都是人家。月娥她们气馁下来,在乡下迫不及待要回到的地方忽变得意趣寥然,新一年的开头,和旧一年有甚两样呢?依然是奔波在一家和一家之间,一个灶间到一个灶间。

千千万万漂泊在外的打工人,年复一年地来回奔波,满怀期待,又会时不时地陷入茫然。

那么,是什么吸引着他们一次次地远离故土,在他们不习惯的大城市里打拼呢?

书中的月娥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

幸亏,幸亏走出来,看到大世界。倘若不是这一步,少赚钱不说,还错过多少风景,岂不可惜死!

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也是他们不断奔赴的动力。

现在,月娥又一次回到了上海,路上颠簸了好几个小时。我们先让她休息休息,明天再继续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乡关处处》,品文字魅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