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hijacking/Json 劫持注入漏洞原理以及修复方法

漏洞名称:Json hijacking 、Json劫持漏洞、Json注入攻击

漏洞描述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这种纯文本的数据交互方式由于可以天然的在浏览器中使用,所以随着ajax和web业务的发展得到了广大的发展,各种大型网站都开始使用,包括Yahoo,Google,Tencent,Baidu等等,目前各银行都有用这种方式来实现数据交互。但是如果这种交互的方式用来传递敏感的数据,并且传输的时候没有做太多安全性控制的话将导致安全漏洞,根据敏感信息的不同导致会导致应用遭受不同级别的攻击。

检测条件:

1、 已知Web网站应用交互采用json的数据交换或者传输。

检测方法

通过抓包分析应用里的数据交互,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敏感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通常的方式包括,抓取应用的交互,查看里面敏感的数据,如果在传输的时候没有安全控制,就可以发现此类漏洞了。主要的危害是对于一些数据敏感的应用会造成较严重的攻击,对于数据不敏感甚至是对第三方公开的应用来说,这类问题基本不算是安全问题,通过在第三方域使用javascript hijacking的方式我们就可以窃取到敏感数据了。一般的exploit代码形式如下:


修复方案:

尽量避免跨域的数据传输,对于同域的数据传输使用xmlhttp的方式作为数据获取的方式,依赖于javascript在浏览器域里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如果是跨域的数据传输,必须要对敏感的数据获取做权限认证,具体的方式可以包括:

1、 referer的来源限制,利用前端referer的不可伪造性来保障请求数据的应用来源于可信的地方,此种方式力度较稀,完全依赖于referer,某些情况下(如存在xss)可能导致被绕过。
2、 token的加入,严格来说,这种利用javascript hijacking的方式获取数据是CSRF的一种,不过较之传统的 CSRF不能获取数据只能提交而言,这种方式利用javascript可以获取一些敏感信息而已。如果我们能让攻击者对接口未知,就可以实现json hijacking的防御了。利用token对调用者的身份进行认证,这种方式对于调用者的身份会要求力度较细,但是一旦出现xss也可能导致前端Token的泄露,从而导致保护失效。
3、 对于同域的json使用情况下,可以在数据的输出头部加入while(1);的方式避免数据被script.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全,json,安全,web安全,渗透测试,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