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后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文章写了“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老人,主要写了三次和他见面的经历以及所见所感。这位牧羊老人因为战争失去妻子儿子,独自一人的他,把全部的身心投注在牧羊种树上。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箱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的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他不去计较这是谁的地,只是耐心的细心的把一颗一颗种子种下去。

他为了种地,为了不让羊吃掉小树苗,他甚至放弃牧羊全身心的投入种树中。

他坚持不懈一直种地十几年,二十几年。

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这片土地由“游人稀少。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都是无边无际的荒野,走了三天都找不到水喝。泉眼已经干涸,村庄都已废弃房屋中楼已坍塌,一点生气也没有,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毫无遮拦的高地,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的荒凉、恶劣的环境,改变为有飘着香气的风,水从泉眼里冒出来,废弃的村子有一点点重建起来。人们挖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很多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来,这里充满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的笑声。

以前上课只是自己能够有所感知,有感动。想把这种感动传递的学生,我选择让学生去找出三次见面时高原上状况的关键词句。通过反复读对比植树的牧羊人带给高原的巨大变化。这种方法有点效果,但是还不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昨天课上灵机一动,想着让学生给三次见面高原上的画面涂上颜色他们会选哪些颜色?

学生纷纷说第1次见面时,高原上的颜色是昏黄的。第2次见面时是白色的,灰灰的,有一些绿,流动的水。第3次见面时是生机勃勃的,绿意盎然的,我补充一个有香气的。

明显感觉通过让学生给插图配色,让学生对三次描写的高原的变化有了较感性的认知。

最后让学生总结,老人种树让高原发生了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概括为____变____。学生能够很轻松的说出让荒原变沃土,让一不毛之地变绿意盎然,让荒漠变绿洲。

老人做了这么伟大的事情,文中“我”是如何来形容老人做的这件事情呢?——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是一件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情。这是最了不起的奇迹!


下次上课尝试设计活动:编辑要给文章配插图,高原三次变化你们会在插图上绘画什么景物?配什么颜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