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增加点宽度__读《东坡志林》有感

《三老语》原文:

“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pan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1)蜉fu蝣you(2)朝菌何以异哉?”

(1)蜉蝣:幼小昆虫,其翅不能折叠;产卵后即逝,俗称朝生暮死。

(2)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翻译】:

曾经有三个老人碰到一起,有人问他们多大年纪了,其中一个老人说:“我也不记得我有多少岁了,只记得小时候认识一个叫盘古的人。”另外一个老人说:“每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拿一个竹筹记录一次,现在已经积满十间屋子了。”第三个老人说:“我曾经吃了一个蟠桃,把桃核丢在了昆仑山下,现在这枚桃核长出的树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在我看来,如此长的寿命与朝生夕死的浮游、朝菌有什么区别呢?


读到三位老人的对话时,我想到了我们村头水塘边的大柳树下,一群闲来无事的老头,大话吹上天,只为博人一笑。看到苏轼最后一句时,我陷于了思考……

姑且相信三老所言是真实的,他们与盘古有旧,见证了沧海桑田,所弃枣核与昆仑齐高,然而,相对于宇宙,相对于人类历史,他们与蜉蝣朝菌无异,也是极其渺小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生,谁也无法改变这一规律,秦始皇、万历等贵为天子,修道炼丹,终未能长生不老。

苏轼懂得人生的短暂与永恒,活出了自己的极致,所以他的精神之光能穿越千年而熠熠生辉。年少发奋,二十岁及第,密州出猎,发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堤,苏轼挺身而出,积极组织军民抢险,布衣草履,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奋斗,终于保住了徐州。贬谪杭州,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把挖出的淤泥筑成苏堤,所以民间有“东坡处处筑苏堤”的说法。被贬儋州,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办学堂,介学风,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至今留下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等大量足迹。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用一生在践行这句话,即使官职一贬再贬,他一颗为国为民的心始终不渝,无论他在哪里做官,都会造福一方百姓。失意挫折时,他没有自我沉沦,在文、诗、词等方面都取得很高造诣,留下了大量不朽的佳作,所以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才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他的名字会随着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永远流传!。


我们是普通人,连长命百岁也不过是个无法企及的美梦,我们的生命,只是昙花一现。可接受生命短暂的现实,并不是悲观,而是清醒,而是更加懂得珍惜。既然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那就想办法拓展生活的宽度,活出自己的精彩,即使如流星划过夜空,也希望能留下一道亮光。

爷爷的名字,是可以知道的,爷爷的爷爷叫什么?恐怕需要翻家谱才可以查到,如果想了解他们的生活,家谱上也查不到,因为普通人在世上留下的印痕太浅。

我的人生注定平庸,能做到的是尽一己之力,善待身边亲人;我是一名教师,只想陪我的学生在课堂快乐成长;我还想让岁月留痕,于是,我用文字记录生活。

“等到有一天,孙子会对他的孩子说:想知道你老奶奶怎样生活吗?你去看看她写的文字吧。”我笑着跟老公开玩笑,眼前似乎出现了我的子孙津津有味地阅读我的文字,评点我的生活……

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生命增加点宽度__读《东坡志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