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4:原生家庭问题,这次聊深点

关于原生家庭,一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原生家庭的决定论。

认为原生家庭就像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对人的影响深远。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和困境,都是从原生家庭来的,或者至少,能从原生家庭里找到影子。这一部分的结论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去读精神分析方面的书,他们也很擅长抽丝剥茧地把你现在的问题跟原生家庭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加深了“原生家庭决定论”的印象。

第二种观点是自我决定论。

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人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沉浸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这种观点就会认为,我们把原生家庭当作了一个方便的借口,只是借着原生家庭来逃避我们自己应该承担的生活的责任。

但你可能没想到,它还有第三种答案,隐藏在你和原生家庭现在的关系里。

前几天参加一个活动,有位女孩问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

“我以前不觉得原生家庭对我有多重要。最近几年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才越来越认识到我妈妈对我的影响。我妈妈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她有很强的穷人思维。她总是在焦虑钱的事,也总是贬低我不能干,拖累了她的生活。她的暗示性实在太强了,以至于我觉得我真的变成了她所暗示的那种什么都不行的人。前几年还好,我还有个工作。从上一个工作离开以后,我变得更差了。请问该如何摆脱这种影响?”

通过了解,这位女孩毕业7年了。

陈老师说:“那如果从上大学开始,是不是已经11年了。原生家庭当然会对人产生很深的影响,可是你离家已经11年,按理说应该发展出一些跟原生家庭不同的新经验了。如果你是最近读了几年的心理学书,才发现原生家庭的影响,那我觉得还是应该把这些书扔掉。因为这些书不仅没有帮你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反而让你更纠结原生家庭的问题。”

她嘟囔了一声,显然对老师的回答不太满意。接着问:

“那你有什么具体做法上的建议吗?”

“如果你真的想结束这种影响,不如这样。你先回家去跟妈妈吵一架。告诉妈妈她对你的影响,她如何让你受伤。吵完以后,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告诉自己,这件事就到这儿结束了,你要重新开始你的生活了。然后你就回来想想,该怎么去找一份自己满意的新工作。”

说完建议,老师又问:“你会尝试这些建议吗?”

“不会。”她很干脆地说,“我妈妈是不会听的。我想说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影响真的是很巩固……”她又说起了对原生家庭影响人的理解。当她这么说的时候,下面的观众开始窃窃私语。

老师接着说:

“你看,你似乎在说,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你问我怎么办,但你同时也说,我不想听你的建议,因为我不想改。如果是这样,那我可能也没有办法帮你。”

当时这个答案看起来还不错。后来,在想她为什么不接受老师的建议时,我想到了另一个答案。这个答案隐藏在她那句“我妈妈是不会听的”这句话里。

也有很多朋友,当他们学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的知识,也会想把这些知识拿去跟妈妈探讨。但妈妈通常是不接受的:谁能接受那些指责自己的知识呢?更别提指责的人是自己从小养大的女儿。激进一点点妈妈会说:

“你读书读傻了吧!”

“你自己过得不好还怪我了?这么多好都不记得了,这点不好倒记得牢,我这么多年养你白养了!”

温和点的妈妈可能会说:

“好了好了,算我不懂行了吧,那你以后自己当妈当得好一点了。”

这时候,这些女儿通常会是跟妈妈犟的。她们想要让妈妈承认,妈妈不肯承认。她们想在这场事关自己的辩论中赢了妈妈,可是赢的方式,就是“我过得不好”。只有“我过得不好”,才有接下来的“都赖你!”

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吗?也许是。可是这个影响不是发生在过去的,它就发生在现在,是我们现在和妈妈的关系的纠结里啊!

后来我想了想,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大概会这么说:

“有时候我们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想让妈妈看到我们的伤害。就好像她看到了,我们才能放下,继续往前。可是很多时候,这种看见是等不到的。于是,它就变成了我们自己一遍遍重复的咒语,把我们的生活困在这里,没法前进。有时候妈妈看不到,我们就想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

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一场对父母翻案申冤的官司,要有第三方作证,非要让父母低头承认,自己才出了这口气。而是意识到后不陷在里面,不再纠结这事,想办法活出自己新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04:原生家庭问题,这次聊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