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窘境(一)——核心观点概述

《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应该是我今年看得最过瘾的书。全书描述、分析了一个有趣现象——大公司、领头羊的覆灭以及新秀的崛起。以硬盘、挖掘机以及钢铁行业为例,作者盘点了每个行业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

【适用人群】目前在有一定规模的(准B轮以上)公司工作、未来想跻身决策层或者自己创业的有一定技术背景的同学。

【槽点】但是作者会找很多角度去阐述同一个观点,有些拖沓


核心观点1.延续性技术vs破坏性技术

书中提到“破坏性技术”是指,将成品原件重组获得的结构更加简单的产品,或者是使用新的原理生成的技术。通常,破坏性技术的初期产品性能较成熟的产品差很多。

这条规则其实给很多创业、创新者打了鸡血,因为破坏性技术的门槛通常没有那么高,难的是找到合适的市场并且迭代合适的产品。

核心观点2.价值网络/成本

书中提到“价值网络”的概念特别好。一个行业的需求者,总会分层为高中低价值的“用户”、高中低毛利的“生意”。企业是逐利的,从理性来说,一定是走向高利润的市场。这样,低价值、低毛利的市场,或者是潜在市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给后人。这个价值网络孕育着普适性更强的需求和产品。

比如在硬盘行业中,大家最早硬盘争相供应给超级电脑生厂商,没有人意识到PC市场或者是非计算机领域的市场。大部分厂商都在追求大容量、每兆字节成本以及存取时间,所以大家都没注意到缩小硬盘大小的结构性创新。

核心观点3.技术和市场的相互作用

当出现破坏性技术时,如果企业的财务、高管用传统的目光来审视时,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该技术只能用在低价值网络中,未来市场不明确,因此就不会重视、投入这个技术。

书中建议企业将破坏性技术独立成立一个公司,让该公司自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找寻自己的市场,同时新公司不会有利润的压力。这样,不同价值网络的公司就不会相互掣肘,而且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也是上了双保险。


感悟1.船大难掉头

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公司大了就难掉头,一直认为是创业者的创业借口。但实际上大公司确实如此,形成了自己的产品调性,有了成熟的供应链,已经和诸多公司、用户发生关系,骤然的质变是不切实的。只有重新成立一个团队、公司,去冲击新的需求和市场,这样相对风险会低很多,而且成功的概率也会高很多。

京东、淘宝、拼多多算是三个价值网络的平台,虽然普适性都比较强,但是毕竟核心用户、玩法以及模式都不一样,如果三个价值网络的产品都放在一个产品里做,很大概率会把产品的调性磨平,内部价值观冲突,不仅难推进平台发展,也无法服务好相应人群。

感悟2.脚踏实地日积月累

本书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就是下一个时代的佼佼者很大概率是上一个时代的领头羊孵化的,或从领头羊团队中分裂出来的。可见有很强技术基础以及市场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作为正在学习和前进的我们,更重要地是打造自己的壁垒,可以是广度上的触类旁通,可以是某个领域的深度。相对于修炼内功,外部的壁垒需要我们建立好的渠道、供应链以及人脉。(这个好像是一句有用的废话,但是两年半前的我,研一,就是比较幼稚,以为互联网的生意门槛低,一群有创意懂技术的强手就能做出点什么。现在看来,当时的冲劲很可贵,但是心态就像是给自己做一个玩具)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新者的窘境(一)——核心观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