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分别是保护层、脆弱层和真我层。
当我们刚生下来,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此真实的展现着自我。而对他人的爱全部是 无所求的付出,无条件的爱。。
而在后天发展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随着身边人事物的影响,我们开始变得脆弱。我们内在渴望得到他人的安全感、爱。
总想从外界获得需求,因为我们不能脱离群体他人而存活,而一旦需求未得到满足,我们开始耍赖,刚开始还奏效,年龄渐长,当我们父母对我们忽视,偶尔几句不中听的话语,甚至当她们不开心时的打骂,我们会觉得“他们不爱我们”,于是开始产生恐惧,没有价值感,甚至会感觉被遗弃。(而有些孩子是真的被遗弃了)
我们不会表达这种感受,可是我们也会很快调整,刚才还在哭,一会儿就去和小朋友玩耍了。而没有得到安抚的情绪看上去似乎被遗忘了,而它或许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
当我们成年,这种不曾被看见的感受,会通过亲密关系,自动化的反射出来,会继续让我们感受儿时的痛苦、悲伤、恐惧、无价值感 ......因为我们亲密关系的形成其实是为了满足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才建立起来的。
而此时,而如果对方没有满足我们的需求,为了避免感受很小时候的那个痛苦,我们会在保护层出现——对对方的进行指责或攻击来代替关心和表达爱意。
举例来说:
当你长大结婚后,有一天老公晚归,你胡思乱想,他为什么不回消息,是不是生你气了?是不是不爱你了?
却看不到真实的他,可能是为了家在努力工作。
等他回家,你已经在自己的想象中,憋了一肚子气。
一开口:“我看你是不知道还有这个家了吧。”你会用愤怒生气在做自我保护,免得触碰那个脆弱的痛苦,再去体验它。
而这位老公呢,可能从小就总被要求,这被管,那被管,他的需要从来就不被重视。
一听这句话,也自动化的开始做自我保护,他也火了,他开始反击:“我加班怎么了!你怎么这么自私!“通过攻击式样回应进行着自我保护。
因为他也看不见你话语背后,对他的在意,对他的关心。这些是因为他曾经被各种要求,各种期待,但是他自己却感觉不到爱。
关系里,我们这样的互动太多了。
你给我10分伤,我还你100分的痛。在彼此的旧伤之上添加新伤。
而真正从小不缺爱,被爱管饱的孩子,他的回应方式可能是:给对方温暖,比如说:我看到你生气了,你这样我好心疼,我会多一些时间陪你的。
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为了保护那个孤独又脆弱的真我,我们学会了三件事,形成了坚硬的保护层:
第一,是逼自己变优秀,更优秀。不敢暴露自己的脆弱,遇到问题就想着自己扛过去。 懂事听话,主动干活,努力学习,拼命工作。
第二,是学会了指责。明明是关心对方,一说话,就是火药。
第三,是超强的控制欲。
比如有一位女士结婚前要求签订“婚姻合约”:并要求不许对她发脾气、所有工资上交、每月只给 5000 零花钱、在外一定要接她打的电话。离婚的话,房子和钱都要归她。
优秀、指责、控制欲,关系里这三种毒药,太常见。
可保护层能保护我们,却无法帮助我们获得那些真正渴望的东西。
人人都渴望触碰真我,渴望对方能看到那个真实的、想要被理解、想要被爱的自己。
可穿越保护层,到达真我层,太难!
首先你要树立一个认知:亲密关系就是为了修复我们,疗愈我们,让我们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从而不断成长的!
那个易怒、像刺猬一样惹不得的“我”就是我的保护层,那个伤心、躲在角落里哭泣的“我”就是我的脆弱层,而通过写作调心触碰到的那颗无比柔软、包容万物的心才是我的核心真我......
如何看到真实的自己呢?
首先:悦纳自己
当出现由于自我保护和防御而开始供给或逃避时,我们允许自己带着了解去温柔的和自我在一起,感受“当下”,因为它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脆弱、痛苦、委屈、悲伤,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成长了,允许自己出现任何的所谓负面情绪,你必须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绪,而很多人比你还痛苦。这些情绪都是为了让你更好的觉醒的。有伤口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你无视他,忽略他,甚至不愿意去触碰他。如果我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也切断了你和真我的链接。
其次:尝试去觉察、去看见彼此。
当你看见自己后,你才能清晰的看到对方,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原来对方比我还痛苦。这时候,你会带着慈悲与爱意关怀他人,助益他人。
最后:做一个爱的容器。让爱流动起来。
那个真我是如何美好,让你时常感恩,喜悦,这个时候,你的一切都将因为你自我心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你要相信,你的一切都会“心想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