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5~7)

第五章 文人打架和皇帝和泥

今文经学之所以衰微,原因在于它已经不是学问,而是关系与帮派的综合体。失去了研究能力,最终必然失去她把持的权力本身。

古文经学衰微,来自于它过分地想取代今文经学占据政治的中央,吸纳了太多的糟粕,从而失去了原本的锐度。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所以出现反复的斗争,其原因在于,他们争夺的是皇家资源。读书人追求的不是学问,而是成为皇帝身边的大臣,或者在各自的地方上当官称雄。

当两汉时期的经学争夺的喋喋不休后,终于开始统一合并的时候,便开始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叛逆和玩世不恭的哲学嬉皮士时代。

从三国到西晋

乱世文人抱脚难

一切都是“无”

玄学的弹药库:《周易》《老子》《庄子》

汉代经学首先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再用它来解释一切,是由“大”(宇宙)到“小”(社会、家庭、个人)的思路。

玄学最初研究的就是“小”的,研究人的问题,然后从“小”,在研究到“更小”(微观),也就是才和性的问题。

“才”和“性”的问题是玄学作为理论哲学寻找到的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名”和“理”的问题。

才性基本上市针对人来说的,才性如果扩大到整个世界,就是所谓的“名”和“理”的问题。所谓名,指的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事物具体的个体属性。所谓理,指的是事物的实质属性,或者事物的总体属性。

研究对象,从人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

才性问题,由此产生了人才判断的标准,由此产生了“九品中正制”。

王弼和何晏是代表人物。

王弼认为,在玄学体系中,《老子》是一本归纳性的著作,把万事万物归纳成一个“无”的概念,而《易经》则是一本演绎性的著作,告诉人们,从“无”怎么生出万事万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