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82岁的学者樊锦诗,直到今天,还在为敦煌莫高窟保护事业亲力亲为。
这位默默守护莫高窟的杰出女性,人生有着太多艰难和不易的过往。
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专业。今天看来,这个专业是个跨越时空的好专业。想起此前看过的一份统计调查,没想到90后00后最向往的专业,排在前三位的就有考古专业。而且这个专业,在很多省都只招一个人。
真是一个为梦想而生的专业。没想到短短的几十年,昔日的冷门专业,已经成为了当下最热门,最令人向往的专业。
完全不是我们70、80后当年的高分学生,常常都选择计算机、金融、新闻这一类热门、未来就业收入高的专业。
不过,出生于1938年的樊锦诗,当时读这个专业,可是要吃很多苦的。那个时候,在实践中学习考古是常事,考古专业经常在田间地头,一呆就是几个月。
樊锦诗从小身体就比较弱,那一年,她大学实习被分在了敦煌。这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姑娘,哪里经历过敦煌这样严重缺水的艰苦条件,第一次去敦煌实习,就因为严重生病,不得不提前离开。
没想到她终究是跟敦煌有缘的。
当年被分到敦煌实习的四个人里,最终樊锦诗和另一位男生,两人被分配到敦煌工作。
那个男生的妈妈,一听说孩子被分到敦煌,眼泪哗哗的流。那个男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做母亲的,觉得敦煌太过艰苦遥远,一下子感觉自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到儿子。
后来这个男生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离开了敦煌。敦煌就剩下樊锦诗一个北大学生了。
樊锦诗的父亲樊际麟,是个非常尊重子女选择,对万事都比较佛系的人。可听说女儿被分配到敦煌,樊锦诗的父亲坐不住了,破天荒写了好几封信,随着给女儿的家信一起寄来。
父亲的这几封信,分别是写给樊锦诗的学校以及老师的。他提出女儿身体弱,不适合前往敦煌工作,希望学校能够重新考虑分配。
樊锦诗想了想,觉得这样不妥,并没有把这几封信交给学校。
她原以为,自己最多在敦煌呆两三年,系里就会派毕业的学弟学妹来替换。自己能和被分配到武汉大学的男友团聚。谁曾想到,这一去敦煌,就是一生。
父亲知道了樊锦诗服从去敦煌的分配决定,他对樊锦诗说:“既然是自己选择了,去了好好干,干出点成绩。”
这句话,说到了樊锦诗的心里,父亲终究是懂自己的。
02
由于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樊锦诗最终没能离开敦煌,和男友异地恋了几年后,因为工作,婚后还是常年分居两地。
早年敦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里水质碱性很高,洗头都必须用洗衣粉才能洗干净。医疗条件更不必说,再加上樊锦诗是严重的药物过敏体质,全家人都不放心她在敦煌生孩子。
一直工作到预产期临近的她,本计划前往武汉生孩子。却被那个特殊而动荡的年月耽误了产假,没能请到假去武汉生孩子,在敦煌并没有给孩子准备任何婴儿用品的她,最终独自在敦煌的医院,生下了自己的儿子。
交通的不便,导致在武汉的丈夫,心急火燎赶到敦煌时,已经是儿子出生的五天之后。
看到樊锦诗虚弱地躺在床上,儿子出生连一件穿的衣服都没有,赤条条的。丈夫心碎到忍不住哭了起来……
幸好丈夫带来了一些婴儿用品以及一本《育婴手册》,樊锦诗就靠着这一本育婴手册,把儿子一点点地喂大。
敦煌那时也没有保姆可以帮忙带孩子,长期把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樊锦诗的心每天都悬着。
她狠了狠心,把儿子送到丈夫在河北乡下的姐姐家托养。
等到樊锦诗有假期时,赶紧跑去看儿子。走到姐姐家门口时,一个黑乎乎的连衣服都没穿的孩子站在那玩,樊锦诗简直认不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儿子。
03
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过于艰苦的工作环境,大儿子在童年几乎和母亲长期的分离,二儿子的情况也差不多。
他们几乎都没和母亲呆过太久,一直在不断变化中的环境长大。两个儿子开始读书后,跟着父亲去了武汉。
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是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开创者。这样一份从零开始的事业,非常消耗精力和个人时间。
两个儿子的自由生长方式,可以说学习基础没有打牢,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因此大儿子成绩欠佳,小儿子最终也只读了一个大专。
虽然读名牌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夫妻俩双双毕业于北大,从小都是人群中最显赫的学霸。自家孩子终究被耽误了学业,樊锦诗作为母亲,心里还是很难过的。
难过之后,她选择接受并坦然面对一切。她采取了理解并信任孩子的相处方式,从来不因学习的问题责备孩子。
而两个孩子目睹着父亲,培养出了一大批武汉大学的优秀学子,了解母亲为了留住能为敦煌作出贡献的寒门学子,甚至把自己在甘肃的一套住房,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转让给这位同事。
他们在父母的为人处事中学习到很多,在生活中构建的信任,对父母充满着理解。樊锦诗把两个儿子当成无话不说的好友,亲子关系非常融洽。
两个儿子也很在意父母的感受。即使父亲因病离世,只剩一个80多岁的母亲,还选择留在敦煌。两个儿子理解母亲对干了一辈子事业的挚爱,他们尊重了母亲的选择。
这种源于彼此内心的理解,成就了无话不谈的亲子关系,家人的支持,让樊锦诗实现了对莫高窟事业投入自己全部的无悔追求。
生活总是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其实家庭教育中,没有一家可以把相同的经验复制后,能“拿来就用”。
樊锦诗的智慧在于,放下世俗的攀比心,没有按照世俗的条条框框自我折磨,去教育儿子们应该成为别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年成绩平平的儿子,最终也活成了母亲心里期待的样子。真诚的面对生活,对所有的选择认真负责。
这是樊锦诗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的育儿哲学。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