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词带面,分层品读 ----以《武陵春》朗读教学为例

摘要:古诗词教学离不开朗读,但不能让朗读成为简单的重复,每一次朗读都应该指向不同的目标,朗读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拟以《武陵春》朗读教学为例,探讨“撮词带面,分层品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 所“撮”之词 朗读教学 《武陵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体会并表达情感呢?为此,我们在区域内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讨活动,提练出“撮词带面,分层品读”的方法。下面,以《武陵春》朗读教学为例分三个层次进行具体介绍。

一、 初读,整体感知,找出所“撮”之词。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礼物,它是一幅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支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简单地导入后,老师板书了课题:《武陵春》,分四个层次展开了初读。

1、教师范读。(播放朗诵背景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听。

这个环节,在《孤星独吟》二胡曲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教师柔美而饱含情感的声音,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词的情境中,让学生有了“初见”的美好。 2、学生跟读。老师邀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从大家轻轻的跟读声中,老师已经能够感受到词的节奏美了,但是跟读总是不过瘾,不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用自己的心灵静静地体会词人的情感。”老师一边引导学生自由朗读,一边用PPT出示要求:读准节奏,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指名朗读并提问:你感受到这首词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在初读的四个步骤中,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具体的目标,每一次朗读之间都有关联,是层层推进的,不是简单的重复。学生在这种不同层次的反复朗读中有了整体感知,找到了最能表现词人情感的那个词:“愁”。

二、品读,勾连拓展,品词析句,悟透所“撮”之词。

(一)引资料、抓细节、作对比,****品读词的上半阙。

1****、引用资料,品析“物是人非”。

在学生齐读词的上阙之后,教师利用《金石录后序》中的一段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如下:

师:本阙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生: “欲语泪先流。”(同时课件出示)

师: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李清照“欲语泪先流”又是因为什么呢?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生:物是人非事事休

师:(板书)“物是人非”是什么情况,你们了解吗?来说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清照笔下,她曾经的生活片段吧。(幻灯片出示: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金石录后序》

译文: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比赛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

师: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对夫妇的婚姻生活么? 生:幸福美满,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志同道合……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资料形成一种对比,在这种强烈对比中,学生完全理解了什么是“物是人非”。

2****、抓住细节,品析“事事休”。

师:什么叫“事事休”?

生:万事皆休。

师:词人是怎么表现在行动上的呢?是哪句话?

生:日晚倦梳头

师:请再读一遍,你会把重音落到哪个字上?

学生讨论、演练,最后老师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绝望与放弃!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

3****、对比阅读,品析引发愁情的自然环境。

师:是什么触动了这份愁情呢?李清照见到了什么景致而“泪湿衣襟”?

生:风住尘香花已尽

师:谁能来描述一下这个景致?

生: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

师:这样的景致似乎很是熟悉,不信?我们不妨来看看词人年轻时的作品。(课件展示《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学生朗读。)

师:有相似点吗?(课件出示:“绿肥红瘦”与“花已尽”;“雨疏风骤”与“风住”)情感一样么?

生:《如梦令》表达的是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与不舍,语气轻快;而《武陵春》中暮春的景色却更多的勾起了词人伤痛。

师:(板书:触景生愁)请用沉痛的语气朗读最强烈、最直接地抒发词人情感的这句话。生齐读:“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师: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读一遍,请表达出词人因景生愁,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来。 (二)揣摩心理、拓展阅读,****品析词的下半阙。

1****、揣摩心理,品析“****闻说、也拟、只恐****”。

师:请大家仔细找找,词的上阕中有一个“愁”字吗?处处无愁,处处愁。词人有没有想要摆脱这浓得化不开的愁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其他的同学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指名一位学生朗读) 生:闻说---也拟---只恐 师:闻说”是什么意思?(听说。)听说什么?

生: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色不错。 师:这个消息对于李清照来说是好是坏?(生齐答:好!) 师:此话怎讲?为什么是好消息呢?

生:可以去赏春,去散心。

师:对,去散心,去排遣内心之愁。心动了么?(心动了。)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也拟”,也打算。 师:用什么方式排遣忧愁?(泛舟。)可这计划实行了吗?(没有。)何以见得?

生:“只恐”,担心的意思,表明词人又打了退堂鼓,还是没去成。 2****、拓展阅读,在比照中悟透词人之“愁”。

师:词人为什么想到要用泛舟的方式来排遣忧愁呢?我们来看她年轻时写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生:词人年轻的时候爱划船,觉得很有趣,这首词写出了她青春的狂野、无忧无虑。师:再来看一首。(课件展示《点绛唇·蹴罢秋千》,学生齐读。)

生: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的娇羞。

师:青春的狂野,少女的娇羞,如今只剩老境的凄凉。这样的心境,用蒋捷的《听雨》来概括最为合适。(幻灯出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后,教师补充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北宋灭亡后,李清照来到南方,故乡已陷入金人之手,家中收藏的大批文物被焚毁,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故。金军继续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只身流亡,寓居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时年53岁。”

师:在这则材料中,我们读出了词人所“愁”的主要有哪些?

生:国破、家亡、夫死。

师:除了这些,你认为还有吗?

生:还有年老、孤独……

接着,老师请女生读“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男生读“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这样通过声音的柔美与粗犷自然呈现出美好想法与残酷现实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再要全班同学齐读“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自然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师:奇怪,愁怎么能够用船去载呢?它本是什么状态的?

生:看不见摸不着,是感情的、抽象的东西。 师: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

生:具体的货物,有形状、有重量。

师:这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最后,老师补充知识: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巧用比喻和夸张,化虚为实;突出了愁的特点——重。(PPT出示: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李白的愁“长”,李煜的愁“多”,而李清照呢,别出心裁写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板书:比喻摹愁) 我们再来读读下阙,不仅要读出感情的起伏,而且要读出愁的分量。

三、赏读,走出文本,关联生活,回眸所“撮”之词。

1、请同学们说说你生活中的愁。

2、请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即兴写一句小诗,来抒发你内心关于“愁”的感受。

3、听老师诵读《春天的最后一树梨花》,再次触摸词人当时的心境。

4、带着那一份“愁”情,全班诵读《武陵春》。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教学重在朗读,而朗读至少可以分为“初读、品读、赏读”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朗读有不同的目标。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背景资料或其它作品来帮助理解,撮词带面,分层品读。这样,一堂课就以所“撮”的词为中心,以点带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朗读指导也具体生动,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顾毓敏.《“撮词带面”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山西:语文报社,2019.1

注:该论文系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协会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为:XJK17C064

你可能感兴趣的:(撮词带面,分层品读 ----以《武陵春》朗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