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智慧》

作者:大卫 R·亨德森和查尔斯 L·胡珀

本笔记源自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决策的智慧》的文稿,这里只是在此基础上提炼核心内容!

一、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

作者说,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又怎么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呢?因此,作者告诉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那就是:

  1. 做决定时,结果比理由重要;

    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给出的理由很有可能并不是最初的原因,而是大脑为了合理自己的行为而找的借口,以这个理由进一步做决定是很危险的。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理由绑架。

  1. 结果不好确定时,换算成价值是关键。

    如果各个选项不能直接比较,那就把这些选项能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通过比较价值来做出判断,这个价值量化的过程往往可以用金钱来表示。

二、做决策时的两个陷阱

  1. 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其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

    有时候,一个决定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孤立地看,可能很好或很糟糕,但是一旦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可能这个决策未必正确。

  1. 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指的是我们过去做的决定所产生的成本,如果在现在或以后都无法改变了,那这个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我们往往在做决定的时候会考虑沉没成本,而经济学家却是不考虑沉没成本的。

三、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思考方法

分享书中三个很有启发的决策方法,分别是:寻找第三条路、16倍法则和用临界值法思考。

  1. 寻找第三条路

    这是指我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被眼前已有的选项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认为答案就只能在给出的选项里产生。而实际上,我们多思考一下,往往会发现其实你可以创造出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
    作者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10多年前,他和家人去度假,结果住的宾馆里面枕头特别硬,像石头一样,他们睡一觉醒来脖子疼得厉害。于是他们就想换一家宾馆,可是一打听,换一家舒适的宾馆每天要多花200多美元,这个钱对当时的作者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怎么办?是咬牙多花钱换一个酒店,还是省点钱忍一忍继续住在这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作者最后的办法,并没有在这两个显而易见的方案里做选择,相反,他找到了第三种选择,上街自己买了两个舒服的枕头,只花了几十块钱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跳出已有选项,找到更好选择的决策。

  1. 16倍法则

    16倍法则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面着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产生最大收益的,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一个好决策的标准。

    我们每天要做的选择有很多,这些选择看似一样,但其实彼此的优劣差很多。那些好的选择结果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带来的收益差别极其大,大到可能有16倍之多。

    那些好的选择结果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带来的收益差别极其大,大到可能有16倍之多。而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就应当优先选择那些比一般选择有16倍收益的方案。你可能会好奇,这里为什么会是16倍收益呢?原来,这个结论来自我们熟悉的“二八法则”,也就是说,我们20%的投入会得到80%的产出,或者说20%的人创造并享受80%的总收入。举个例子,20%的员工产生了80%的收益,如果20个人赚了80元,每个人平均就赚4元,而剩余80人只赚了20元,平均每人只赚0.25元,两类员工之间的创收就相差了16倍。

  1. 临界值法

    指的是我们面临几种不同的选择时,不知道该选哪个方案,这个时候就可以逆向思维,先思考,如果这个方案现在实现了预期目标,那么它的成本是多少。

    举个例子,作者曾经给一个研制艾滋病药物的公司做咨询,当时这个公司面临一个选择,他们是要继续自己销售这个药品,还是交给专业的大型医药公司替他们卖?当时公司很多人觉得大公司渠道多,能力专业,宣传力度大,应该能有更好的销售效果。可是找大公司渠道销售能够比自己销售好多少呢,谁也说不好。应该怎么和大公司谈合作呢?团队很难做出决定。这个时候作者就用临界值法帮他们梳理思路。他问医药公司,假如把药交给大公司销售,那么大公司要卖出多少量才能够和现在自己卖药获得的收入一样呢?结果经过计算,他们发现,大公司必须卖出现在销量的5倍以上,收入才能和现在一样。结果经过这么简单一算,公司领导立刻决定不能交给大公司卖,为什么?原来,艾滋病市场规模是有限的,按照他们现在的销量算,大公司要卖出5倍的量几乎是不可能的,用户都没有那么多。所以,在用临界值法计算后,原本很难做出判断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用到这个临界值法,比如你的公司是自己做网络维护还是找人外包?是点外卖还是自己请厨师?都可以计算临界值后做出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决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