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二三事有感

最近一个月的工作遇到了几件事情,事后想想,觉得学到了东西,可以拿来说说。

第一件,坚持对自己的要求,该努力做的,就去做。

国庆一个星期前的某天,海外市场部的同事约了部门老大和我们几个产品狗,开了足足两个钟的视频会议。

大意就是他们近期做了一番市场调研,锁定了两家企业,打算在提出收购或者合作的意向前,希望产品部能做一番研究。

会议气氛还蛮积极,尤其海外的同事,他们跟目标企业的相关人员有过初步的沟通,可见他们是做了功课的。

这个事情是符合部门的年度策略的。老大们也支持,大家憧憬一番,接下来就分配给产品狗们各自的事情。

我被分配了研究A公司,这事情我是挺乐意干的。

研究一家公司,除了着眼于具体的公司,还要从市场规模,行业趋势,竞争情况,用户群体,产品格局等等纬度入手,要搜刮资料、数据,要整理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方案。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件蛮好的事情,比手头上那几个产品颠来复去的迭代要有意思。

于是我屁颠屁颠专心投入,赶在国庆放假前一天,写完了一稿分析报告,发给部门和海外的大佬们,满心期待国庆回来后,大家来一番热火朝天的讨论沟通。

结果是,邮件发出后,杳无音信,直到现在,都没人再提起这事。

这是什么鬼?部门的几个老司机告诉我,这种事情他们早就见惯不怪,雷声大雨点小。所以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我是在瞎苦逼。

苦逼吗?有点咯。为了写完报告初稿,整整一周时间加班加点的写,直到9月30号晚上8点才赶完,而同事们这一天早就在预祝国庆啦。

但我想想,这么一个星期的折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呀,先不说水平怎么样,写一份研究报告,对个人而言绝对好处多多,所以下次要再来这事,我还会继续认真写。

第二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从团队而不是从自己去考虑问题。

手头有个产品从4月份开始到现在,一路快速迭代,功能不断补充,流量和订单也慢慢上涨。

考虑到网站流量和用户量的进一步增长,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产品稳定和体验优化上。于是在某个版本里安排了UI和交互体验优化的事项。

公司的组织架构,UI设计师是作为公共资源的,这意味着不同团队需要设计资源时,需要申请预约。

由于各种情况,在我们期望的时间内争取不到设计资源,于是我决定自己整一套简单的UI标准。

我以前对谷歌的Material Design有过简单的了解,而且手头上也负责一款安卓产品,不知哪来的自信,觉得能把这套东西直接套用在Web产品上。

于是煞费苦心,在原型里标注了各种规范,心想着这下整个产品的逼格该有提高了吧,结果研发做了几天,效果一看,大部分还不如之前的好。

这感觉,妥妥的打脸。费时费力,还不讨好,还要返工,唉,想死的心都有。怎么办呢,先好好跟几个程序员赔不是,然后老老实实请设计师出马。

这件事,典型的欲速则不达。想快,却反而拖慢了进度,影响到整个团队。

专业的事情,就让专业的人去做,外行自以为懂,其实只看到了皮毛,一到实践,就穷于应付。而且,产品经理,并不是要精通开发、设计这些,关键是在于撮合这些资源,让整个团队为产品目标努力。

第三件,每天先做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它事情,往后安排。

本周二收到海外客服发过来的邮件,里面提到了两个问题,希望我帮忙解决。

我一看,反应的问题大体在我负责的业务范围内。为什么说是“大体”?因为我知道客服反馈的范围是什么,但具体我还真没看懂,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因为客服邮件内容,就问怎么解决问题,并没有交待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这种情况就像是,你刚接手了一个业务,然后马上就有人跑过问你业务里的具体事务该如何处理,而你正处于懵逼当中。

刚开始我就这样,这到底说的啥?按理,我完全可以直接回邮件告诉对方,麻烦讲一下上下文背景,等那边交代清楚了,我再想办法解决。

但我的所谓的“积极主动”心理在作祟,而且我也自认为,可以通过邮件里的两句话把事情弄清楚然后去解决。就这个念头,导致我足足耗了3个小时,才最终弄明白邮件说的是什么。

两个问题,涉及到了两个不同业务的产品,我找到相关同事沟通,包括研发、运维、客服,查看了他们之前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沟通记录和来往邮件——我勒个天,这些信息我之前毫无所知——,等我搞清楚问题时,已过去了3个小时。

要命的是,当天其实我有更重要的事情,某个产品将要发布新版本,需要做最后的把关工作。

所以你看,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就显得愚笨。

一是,完全没搞清楚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也没分辨事情的紧急程度如何。事实上,产品发布前的准备工作是最重要的,而客服的问题并不紧急到要立马解决的地步。

二是,邮件沟通时,如果看不懂对方说什么,就直接告诉对方好了,不要过多心思去研究。也许对方10分钟的邮件回复,就能解决你花100分钟去解读信息的困惑。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二三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