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岛

1-16  免费时代的赢家和输家。

书摘:

超越免费的第一条是制造一种稀缺性,而这需要产品、服务本身具有一种难以复制的特性。

我们即便不经商,理解稀缺性的重要性,对个人发展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现在过剩的不仅是商品和信息,还有人才。

分析:

反过来说,不免费的产品一般具有的稀缺性不是特别强,这类产品和服务通过努力有可能还是可以复制的,免费的产品也相应的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去自己归纳总结和吸收和领悟。就像学习烹饪一样,同样的菜谱,厨师出手和我们出手味道就不一样了,那个能自如掌握的火候就是厨师的技术,是他多年专研的精华,我一普通人咋可能比着菜谱就能学到他多年专研的精华呢,也不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规律啊。

案例:

博思园网校的产品,很好的说明了这条规律,它具有很强的难以复制的稀缺性、优质性。不深入了解内容的小伙伴可能感觉,这不就是一些资料的拼接合成吗?这和比着大厨的菜谱看一样简单呢,但是那个火候就是很难拿捏。

从技术层面来说,网校板块的设定表面上看好像简简单单,说的那些事都知道,阅读,运动,音乐,新闻,家务,挫折,这些知识很多渠道都能找到,知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把这些知识,根据孩子的年龄特质,认知基础,有逻辑有规划的整合起来,这需要老师本人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文化沉淀,眼界知识的开阔,整个人生的厚度,才能从方方面面考虑做出这些资料方案的整合。

我把这几年所有的两周计划串起来分析看,因为我认知都不太多,我能感觉到网校两周计划间,里面都是层层递进,环环铺垫的,由浅入深,慢慢“化”孩子们的。我们平时教的太多,“化”的少,而这种“化”就是慢慢熏陶出来的,进入到孩子生命底色的东西。从这些两周计划来看,你会发现材料铺垫的连贯性和拓展性,所要引导的方向,想传达给孩子们怎样的能量信息,老师选材的用心,和考虑的层面,是我这样普通认知的家长所不能企及的高度,这些才是网校最关键的技术部分,它涵盖了老师这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厚度,家庭教育的实战经验的积累,这个项目浓缩了老师一生的人生精华,也是稀缺的,优质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看的一篇小文章了,大体意思是:一个制片人想找个导演拍个小纪录片,感觉要价高,导演说,这个价格包涵我从出生到现在看过的每一寸风景,吃过的每一餐美味,喝过的每一点美酒,经历过的每一件苍伤磨难,每一次开怀大笑,都浓缩到了这个纪录片里面,导演的创意里面涵盖了他从出生到现在一生的精华浓缩。

交流岛这个产品定位是拓展孩子们社会新闻的认知,家长特别是我这类新闻小白妈妈的群体,反正我自己是听的特来劲,我想很多妈妈应该也和我有类似的感觉吧,拓展了我新闻的认知和喜欢。没听交流岛前,感觉新闻就是冷冰冰,和我没关系,现在可喜欢了,自己眼界也高了很多,和同事聊的也很有劲,他们都惊讶我这是凸异表现,不合原来常规发展。

交流岛项目是长期的教化熏染的过程,前几天诺儿妈的反馈,非常有力的说明了孩子认知的提升远远高于同班的小伙伴,诺儿跟随两年,应该是第一批会员,现在开始了有能量的输出,也说明了,在家庭教育上,都要有长期主义的思想,慢慢积累以年为单位的输入,才是符合正常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逻辑规律。这个项目也是老师人生阅历的输出,同意具有稀缺优质不可复制性。

从创始人IP品牌来说,曾老师的娓娓道来,为人处世的亲和度,待人处事的温润如玉感,小伙伴们都曾经感受到,博思园做了100多期的免费闲谈也说明整个团队对社会的公益贡献。团队从做实体学校到现在网校,十多年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实战经验积累,也说明了老师是一位家庭教育方面的长期主义者,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小朋友们信赖的影子老师。

  对于博思园,曾老师沉淀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厚度,树立了自己的个人魅力,我想应该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看了《人生转归处》,慕名来的,这本书不知都画成了什么样子。这都说明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博思园网校就是带着老师这样的人格魅力在小伙伴心中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开放的这些项目对孩子成长都具有战略布局规划意义,具有很强的稀缺性和优质性,也具有很难的复制性。小伙伴们共同营造的社群的氛围都是一个提供情感资源的地方,在这里交流,互动,互相发泄焦虑,互相鼓励,发些感悟。

行动:  博思园网校的项目让我更好的认识到了做项目,要具备稀缺性、优质性,创始人的个人人格魅力,品牌的影响力,这对规划自己人生成长有很多的启发,今后的自己也朝着这几个方面构建自己的东西,成为这样的人,也要有意识的引领孩子接触认识这样的老师,引导孩子这方面的认知,朝着这些方向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