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桃花源记》

              温书

    《桃花源记》是一篇奇文,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感觉每读一次都会离那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陶渊明的更近一些。我们附文如下:

            桃花源记

          魏晋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这次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遇,主要读出了两点。

      第一点,是对这篇文章题材的认定。《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现实生活中,其地位已超越了《桃花源诗》,我们每次读都会奇妙的构思所吸引,有一种亦梦亦真,扑朔迷离的感觉。“渔人”的奇遇显然是想像出来的。但我们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从情节到内容,再到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我们都认为这是陶渊明写的一篇典型的小说,是陶渊明构思的一个理想国,一个伊甸园。当然以前也知道它是一篇小说,但心里没有这么明朗。

    第二点,是为陶渊明驾驶语言的能力的惊叹。他巧妙处理语言节奏,用长短不齐的语言节奏,音乐一般的节奏刻画人物的心里,塑造人物形象,精准而奇妙。

      在体会语言节奏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物形象。

      文章刻画了三类人:一类是桃源人,一类是以刘子骥为代表的“士人”,一类是渔人和太守。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桃源人是躲避秦时乱,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敢于追求理想并实现了理想,享受着理想的生活。至于刘子骥应该是大部分人所属。

        文中并没有文字来描写渔人的心里,作者只是用冷静的笔触叙述。“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句身份的交待,让我们很迷惑,不仅会问,这渔人是用捕鱼来走进大自然的贤士呢,还是世俗中求鱼谋生,唯一乞生计人呢?而我们一般会以为他是前者。文章在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有了显示:既出,得其船,处外志之。“处处志之”表明渔人会再来桃花源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真实的把渔人的嘴脸刻画了出来,原来他再来桃花源是出卖桃花源,捣毁桃花源,是为了个人利益邀功请赏,卖良求荣的小人。

      再回到文章节奏这个问题上来,文中虽然没有文字写渔人丑陋的内心,作者只用句子的长短节奏就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看作者描写的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们读此处文字,语气应是舒缓的,也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离。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语气里应满是平静舒缓,甚至感受到桃花源中的景之美,气氛之祥和,人之幸福。而读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节奏加快,让渔人慌慌张张,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去邀功请赏的嘴脸跃然纸上。

    感觉:桃文会意处,近了陶渊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