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麋鹿,不再迷路的麋鹿


周末,虽然春寒料峭,但天气晴好。

我们一家三口来个自驾游,到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看麋鹿。

近几年来,在创建5A景区过程中,大丰麋鹿保护区新建了不少项目,特别增加了游客与麋鹿零距离接触的互动环节。

经过228国道时,两侧成片的水杉林及高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吸引了孩子的眼球。

"真美!真壮观!"孩子不由赞叹起来。爱人则立即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不厌其烦地介绍风电的有关知识。

没多会儿,麋鹿保护区到了。景区升级后,我们全家还是第一次同游。

我到游客服务中心买好门票后,回到母女俩身边。

"给我一张门票吧,我要留着。"孩子说。

"留住乡愁啊?"我开玩笑。孩子不久要出国读书。

"贴日记本里。"孩子笑着回应。

首先观看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归来的麋鹿》,对麋鹿及其回归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麋鹿俗称"四不像",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为中国所特有。

殷末周初,是麋鹿繁盛时代。秦汉时期,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滥捕,数量急剧减少。到了元朝,麋鹿仅生存于皇家猎苑之中。清代,北京南郊皇家猎苑仅存200多头麋鹿,是当时世界仅有的麋鹿群。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麋鹿被抢劫一空。1901年,英国的贝福特公爵用重金从法、德、荷、比四国收买了世界上仅有的18头麋鹿,集中养在乌邦寺庄园内,麋鹿这才免于绝灭。

大丰,是世界珍稀动物麋鹿的故乡。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家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39头麋鹿从英国回归故土。截至目前,大丰麋鹿大家庭的成员已达4100多头,占全球麋鹿总数的60%以上。

接下来,我们用200元包下一辆电瓶车前往保护区内游览。包车游览,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想在哪儿停留就在哪儿停留。

曾经较长一段时期,游览车是完全敞开的,气温较低的秋冬季,游人往往被冻得直哆嗦。现在都是全封闭的,四周是玻璃窗,暖和又亮堂。

重点游览区域有四个:麋鹿野生放养区、麋鹿圈养区、鹿王苑、麋鹿文化园。我对情况比较熟悉,可以为爱人和孩子当导游,这就省下了60元的导游费。节约是美德!

出发了。沿途满眼枯黄的狼尾巴草,勾起我对孩提时候玩狗尾巴草的回忆。那时候,每当夏天狗尾巴草长得茂盛时,我们就会折下长长的“狗尾巴”,将有尾巴的这头衔在嘴角,另一头则撑着眼皮,然后做出各种搞怪表情。

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和平板电脑之类还来不及,谁也不会注意到这狗尾巴草了。

电瓶车缓慢行驶着。路边有很多倒伏着的树,这是由于夏天台风影响形成的。为保持自然风貌,一般不进行人工处理,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景。上次听江苏林科院的一位教授介绍,这叫"风灾迹地",任其自然倒伏着,目的是让人触景生情,更加珍惜每一个日子。

沿途不时看到鹿群,少的二三十头,多的上百头。大多静静地或站或躺,悠闲地享受春天暖阳。也有慢慢地踱步的,完全是闲庭信步的感觉。

由于雄性麋鹿刚刚换角不久,新长出的角还是短短的、毛茸茸的,虽然缺少了刚毅、威猛的感觉,却更显可爱。

想想当年回归时只有39头,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达到全球总数的60%以上,真不简单!

靠近一座大桥时,进入了一个与麋鹿互动的区域。

请司机停车,打开车窗,拿出事先购买的胡萝卜,对着不远处的鹿群挥舞起来。

特别灵验,好多麋鹿走了过来。它们一点儿也不害怕,靠在车窗边,扬头、仰脸向我们讨吃的。我们用手抓着胡萝卜,将手伸出车窗外,立即有麋鹿张开嘴凑上来,一口叼了过去。

以前听导游介绍过,麋鹿的下颌门齿发达,没有上门齿,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

馋嘴的麋鹿急乎乎地将胡萝卜一口叼了过去,可吃起来并不很快,尤其不小心掉地上后,再用嘴捡时不会十分麻利,动作有点怪怪的,很有趣。

眼见更多的麋鹿围了过来,我们拿起胡萝卜加紧喂给它们。

有几头块头大、个子高的"帅哥"很不自觉,连吃了几根胡萝卜还不肯走,总挤在最前面,耍赖皮。

我们把手缩了回来,并大声吆喝道:“走开,让后面的来吃!”可它们不仅不予理睬,还把头伸进车窗里来,口水滴落到车座垫上、滴在我的衣服上。用手轻轻触摸那毛茸茸的鹿角,它们也不害怕、不躲避,一门心思想着吃的……

过去很多年,资料所宣传的、我们所看到的,麋鹿都是特别胆小的动物,尤其害怕人靠近。游览时,只能远远看,想将电瓶车开得靠近一些,麋鹿就给吓跑了,留下一个惊慌的背影。有时跑很远了还要回头警觉地观察一下。想好好拍张照片,可隔着几十、上百米的距离,根本无法拍清晰。至于亲近麋鹿、与麋鹿零距离嬉戏,是怎么也不敢想的事。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真正把它们当朋友,它们就一定会丢掉戒备心,与人们一起玩乐,共享大自然的美好。

接着游览麋鹿圈养区。这是一个老景点,与往日相比有明显变化的是通往观鹿台的道路两侧多了一些宣传栏。比如:炫耀自己的鹿王——在短短的三个月的发情期内,成年公鹿特别好动,经常把一些杂物,尤其是一些杂草挑挂在角上,然后一边走一边叫,不断地与其它公鹿比美。这些宣传标牌确实起到了科普与娱乐的双重作用。

在圈养区,我们只能隔着铁栅栏看麋鹿。其实现在鹿群随处可见,而且可以与众多麋鹿零距离互动,再看这些个圈养麋鹿,就没什么吸引力了。

但我们三人还是饶有兴致地隔着栅栏将刚才省下的胡萝卜送至麋鹿嘴边。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麋鹿无一领情,懒洋洋地或站或躺,眯着眼睛享受日光浴,根本不吃一口。

仔细观察,食槽里有精细饲料,游客还在不停地扔着各种食

物。条件实在太优越了,这里的麋鹿已经没了胃口。

突然想起一段话,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口渴的人来说,喝上一杯水就是幸福;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健康就是幸福;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回家就是幸福……什么都不缺的人,没有幸福!

可不是吗?这里圈养着的麋鹿,养尊处优惯了,什么都不缺,它们已经懒得动弹。

怀着期待的心情前往鹿王苑。

途径一条大道,路边梅花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清香。这是隐喻鹿王"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每年的6月份前后上演鹿王王位的争夺大战。按照强者为王的规则,通过多轮决斗淘汰进行筛选。

自由选择一个对手角斗,获胜者进行新一轮的角斗。一轮一轮地淘汰,最后一轮的获胜者就是"鹿王"。鹿王享有与本群所有雌性麋鹿的交配权。

可今天在诺大的鹿王苑,只看到两头鹿王在铁栅栏里面。

那头写下神话的连任两届的鹿王,随着观看的游人的增多而显得局促不安,顺着最远处的栅栏不停地来回跑动。对于人们抛来的食物也不敢停下来嗅一下。

虽曾战无不胜、“妻妾成群”,但在人类面前,它还是胆怯的。正如专题片结尾部分总结的:真正决定麋鹿命运的,是我们人类。

最后一个景点是麋鹿文化园。

麋鹿群雕、麋鹿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图、麋鹿本纪书法石刻、麋光角影……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别具一格。

给我留下特别深刻印象的是"里程碑"和"听嗷坡"。

站在“里程碑"雕塑前,我的内心油然而生敬意。如果没有这些曾保护过麋鹿“里程碑”,麋鹿可能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了。

第一座里程碑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对麋鹿情有独钟。麋鹿的数量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顶峰,后来逐渐减少,到了乾隆年间野外的麋鹿几乎所剩无几,绝大部分聚集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里。乾隆皇帝为了保护麋鹿,花费了大量的白银改造了南海子的围墙以及内部设施,设专人管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奖惩制度。第二座里程碑是麋鹿的发现者阿芒•大卫,是他把麋鹿从自然保护和科学的角度推向了全球。第三座里程碑是英国贝福特公爵,他们家族在保护麋鹿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在阿芒•大卫发现麋鹿的若干年以后,圈养在皇家猎苑里的麋鹿先后被英、法、德等国家抢走,饲养在各家动物园里。由于各种原因,麋鹿相继死去,即使活下来的繁殖率也不高。1894年到1901年期间,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先后购买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放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内。第四座里程碑便是我们大丰麋鹿保护区,麋鹿的种群在此得以发展壮大。自1986年麋鹿回归以来,保护区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占地面积最大,野生麋鹿种群数量最多,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听嗷坡"则安息着1986年回归中国的39头麋鹿。它们完成了它们祖先还家的夙愿,在黄海滩涂上扎根、繁衍,使麋鹿家族香火不断。如今保护区内4100多头麋鹿都是他们的后裔。当初它们当中年龄最小的2岁,最长的7岁。它们的生命都已圆满划上了句号。

这座墓碑可以称得上是人类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伴——野生动物建造的最大的纪念碑。

1986年,从英国归来的39头麋鹿就是在这儿走下卡车,呦呦几声,奔向一望无际的黄海滩涂的。因此,这儿又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听嗷坡"。

结束了游览,我们漫步走向停车场。

"脑筋急转弯,请听题。"我故作神秘。"世界上最没有方向感的动物。"

"麋鹿(迷路)。"爱人和孩子几乎异口同声。

哦,麋鹿,迷路!古代王侯贵族围追猎杀你,你惊慌恐惧,仓惶逃命,怎会不迷路!近代八国联军掳掠抢夺你,你离乡背井,颠沛流离,怎会不迷路!如今,你生活在故乡母亲的怀抱里,大家都喜欢你,都来保护你,不会让你再迷路!

麋鹿,归来的麋鹿!不再迷路的麋鹿!

你可能感兴趣的:(归来的麋鹿,不再迷路的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