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证思路:

       开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接着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攻城角度来说,举“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即攻小城而不胜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从守城的角度来说,举“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即守城高池深兵利粮多之城而不能,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攻城、守城,这都是从战争角度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接着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认为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从反面论证了治国需要“人和”。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结论,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证明了“人和”取决于“得道”,“得道”是实现“人和”的途径。

         本文主要是借战争谈政治。在那样一个兼并战争盛行的年代,各国国君都忙着通过战争来扩展地盘,孟子要推行自己的主张、要让国君听得进自己意见,必须从战争谈起。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民众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