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年度,我校开展了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载体,是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此课例研究活动不仅关注学生的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更多地关注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同时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
此次课例研究活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观察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为具体形式而展开,每个教研组、每位老师都积极响应活动的号召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积极参与、互动互学过程。我们数学教研组于本学期开学之初在教研组会议上,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学习了“如何开展课例研究”的相关资料,明确了课例研究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同时安排好了组内所有教师上课的顺序,并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确保课例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周老师第一个提供了一节八年级名为《平方根(二)》的课例,她的课件设计简洁生动,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充分,板书布置规范合理。之后在课例研讨阶段,刘校长的总结性评语更是切中要害而发人深省,她强调了四点:1.课堂教学设置问题要结合课标和学情,问题要少而精,要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参与,教师要学会倾听和等待;2.备课阶段要研究学生的基础、愿望和态度;3.尝试提出大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设置问题要考虑数学学科的核心问题、基本思想、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同时考虑设置问题串;4.要考虑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度思考,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体现了相关的数学思维能力。.
随后,王老师进行了高一的《二次函数性质》的课例教学,她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板书漂亮,作图规范,反思深刻。接下来,符老师提供了高二的《解三角形复习提升》课例,他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提升到了核心素养高度,在教学中教态平缓而稳健,信息技术应用到位,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突破重难点,在课例研讨环节,刘校长就本节课例提出了中肯的点评:1.数学课的教学不可能“热闹”,就该如此般平和而有序;2.数学课堂要注重“数形结合”;3.在黑板上应该用尺规作图,并展示例题的求解过程,给学生以示范的作用。
紧接着,郭老师进行了高二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课例教学,她教态大方自然,板书认真规范,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互动,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在后续的研讨阶段,刘校长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1.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相关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2.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开放性;3.上一节反思课,即对本节课进行修改之后,再上一遍。
后面,刘老师提供了一节高三复习正弦型函数图象课例,展现了一名成熟的、富有经验的数学教师的特有魅力。她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巧用顺口溜总结函数的图象变化规律,简明生动,朗朗上口,记忆性强,着实惊艳了现场听课的同行们。在接下来的研讨阶段,我们都向刘老师探寻数学顺口溜的秘诀,刘老师淡然地笑笑说也没什么,并告诉我们她编了好些针对不同数学教学内容的顺口溜,后面会发在她的微信里,后来,在刘老师的微信圈里,我看到了她发的内容,除了佩服和赞叹外,我还转载到了我的领地里,随时借用。
区进校刘老师在我校举行“名师+研修共同体”示范公开课的活动后,黄老师提供了一节高三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课例,虽题目与前面活动中两位老师的一样,但是,黄老师讲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体现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接着,韦老师提供了一节九年级的《反比例函数 回顾与思考》课例,她所展示的学生针对本章知识所做的思维导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无穷潜力,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总结从数学的基本知识上升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她语言标准简练,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带领学生一路前行。紧随其后的是周老师,她展示了一节七年级的《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课例,她和蔼可亲,温柔娴淡,面对学生始终自然微笑,给人极度的亲和感,让人愿意去靠近。
数学组组长惠老师给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老将出马,一个顶两”,惠老师展示了一节高二的《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1)》的课例,课堂“气息”起伏,“个体之间的融合”使得整堂课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紧密相扣,设问别出心裁,课件的使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最为让人称赞和惊艳的是他漂亮、精美而又实用的板书。
我提供了一节题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第一课时)》的展示课。本节课基于正在进行的市小课题,也算是一节课题成果展示课。
最后一位是小吕老师,她进行了《三角形全等》的课例教学。吕老师的课堂如她本人一般富有青春活力,课堂进程用多个学生活动来推动,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
北师大教授肖川在《公开课与常规课》一文中指出:公开课可以起到示范、观摩,为教师培训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展示教学探索的成果,为上公开课的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镜鉴和契机等作用。
王福强老师在《公开课到底有没有价值?》一文中说道: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是提供一个“样本”,为研讨提供相应的话题,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常态下的呈现方式和路径。
佐藤学教授在《教师花传书》一书中道出:课堂观察……从执教教师的实践中去学习,从课堂中儿童的事实中去学习,而不是评价教学的“好”与“坏”。在观察和研讨同事的教学时,最重要的是采用一种相互学习的、谦虚的立场去观察和交流,而不是采用“提意见”这种傲慢的方式。
所以,通过参与此次课例研究活动,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要感谢所有提供课例的教师,是他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本”课例,供我们学习,任由我们“指手画脚”地剖析。
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公开课,明确公开课的实质和作用,不再对上公开课抱有抵触的情绪,上课的教师要把公开课看成是提供一个课例,展示一节精品常态课,特别是青年教师,更要积极、经常性地进行公开课教学,把上公开课看成是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
再者,观课的教师,不去评价“好课”与“差课”,或者“好的教学法”与“差的教学法”,“对课堂事件不作任何评价反而进行自我反思”,要从教学“评价”中脱离出来,采取“反思”的视角来观察.观课时在学习上课教师的优秀之处的同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研究改进策略,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改进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最后,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们既是教师,同时也要做善于学习的“学生”,从而作一个“学的专家”的教师,不但从书本上学习,更要从现实中学习,向“同僚”学习。这种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是我们学习的最好形式,我们一定要以“观课者”和“被观课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其中,从自己的教学改进中得到成长,这才是最为有效的专业发展道路。
我相信,我校的这种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活动,最终会成为以“常态精品课”展示的形式而长期开展下去,这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会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成长的契机,我们只有抓住机会,直面挑战,才能走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