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54、子产制律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推出来一项新举措。这项举措太新了,新到在历史书可以千古传颂。

这事情说道子产执政的时候,子产执政,开始老百姓非常不支持。

举个例子,公元前538年,子产制定作丘赋的制度。

所谓作丘赋和过往的改革、以后的改革,要点都是一样的,就是把卿大夫的私田,纳入国家征税的范畴,而且”丘“(行政单位)的人,需要给国家提供兵源。简单来说,土地私有化。

这项改革,很显然,卿大夫阶层的人是肯定不满意的。

因为,私田这部分还包括无主荒地,这部分地是不收税的,但是现在收税,这样一来利润就少了。

国内的人指责他说:看来,他的父亲要死在路上,颁布这样的命令,国家怎么办?

大夫子宽转告这番话给子产,子产置之一笑,说:有什么关系?如果有利于国家,无论生死,我都愿意前往。竭尽全力去推行新政,死都不怕,还怕他们骂我吗?

子宽退下来说:我看子产一族要灭亡了。君子在不义的基础上制定法度,最终就会导致贪婪。在列国的姬姓诸侯中,蔡国和曹国、滕国最早灭亡,因为他们逼近大国而没有礼仪。郑国其次灭亡,因为他逼近大国而没有法度,政令不随法度,而凭主观意愿而行。最后是卫国灭亡。

于是公元前536年,子产推出来一项新举措,”铸刑鼎“。

什么叫铸刑鼎?就是把法律条纹刻在鼎上,让大家都知道。

也就是最早的成文法。

目前法律有两种体系,一种叫大陆法系,法国、中国都归属这里。一种叫英美法系,英国、美国归属在这里。

前者以成文法为主导,后者以判例法为主导。中国古代,一般称之为中华法系。

以此次事件为划界点,春秋之前,所有的法律是不公开的,而铸刑鼎就是讲法律公开。

郑国的这一举措,使得不仅仅是举国哗然,各国都觉得奇怪。

特别是晋国,晋国的叔向就写了一封信给子产:

开始,我还对你有点希望。现在看来,完了。从前,先王不制定法律,而是依靠罪过的轻重来判断案件。如此,可以避免百姓有争夺之心。这样子还不能避免他们作案,所以先王又用道义来防范、用政令来矫正。用礼仪来规范、用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奉养,制定禄位来劝勉服从之人,用刑罚来惩罚放纵之人。

威逼利诱都干了,还挡不住他们作案。所以又用忠诚之道来规劝他们,用行为来奖惩他们,用专业知识来教育他们,和颜悦色地驱使他们,庄重严肃地对待他们,态度坚决地判决他们的罪过。如此还是不够,于是寻访官吏、卿相、老师共同管理这个社会,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过往的先王,作”禹刑“、”汤刑“、”九刑“,但他们都没有公开啊。

现在你倒好,把法律条文告诉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更加争夺,贿赂横行,在您活着的时候,郑国恐怕就要衰败。我听说,国家快要灭亡之时,才会大量地制定法律,可能就是说的您吧。

子产收到信以后,说:正如您所言,子产不是一个聪明人,我只能警醒一下当代的人,后代子孙的事情,我管不了。所以你的意见我很感谢,虽然我不会接纳的。

叔向的说法对不对?孔子曾经说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法治不如德治。为什么呢?因为法律不可能没有空子,老百姓就会钻法律的空子。只要法律没有记载的,多么无耻的事情,他们都干。

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弊端。

其实,这里无需讨论,法治和德治哪个好。因为任何的一个点拿出来都是两方都有支持的理由。

从线状的,文明史的发展上看,从德治转向法治是必然的,而且法治都未必能维持一个国家的运转,因此法律条文越来越细化,乃至,出现不同类型的律师,有些是民法、有些是刑法。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类的道德越来越堕落,因此不得不用法律去弥补,去规范人类的行为。

所以为什么子产要公开法律,就是为了说明,国家的一切事务可以通过法律解决。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废除法律,人类会自动高尚,绝无这种可能性。

所以叔向认为,法律会让人钻空子,这一点叔向只看到了表面。

实际上的情况是,人类的道德早就堕弱了,不得不通过法律社会的基本运转都无法运转。

于是果然如叔向所言,郑国国内出了一位大律师。在《吕氏春秋》里记载了这个人,这个人应该是律师的祖师爷。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因罪。郑国大乱,民口喧哗。子产患之,於是杀邓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诛邓析之类,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

邓析看到公开了法律条文,于是研究老半天,找出来很多法律的空子,这样一来,他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大家都找他打官司,最后他还专门教授怎么打官司。搞得郑国人是非不分。子产听说以后,非常生起,就把邓析杀了。

至于子产有没有干这种事情,《吕氏春秋》的记载可不可信,就很难说了。

子产铸刑鼎没过多久,郑国国内发生了诡异的事情。

有人梦到已经死掉的伯有,披甲而行,甚是可怖,他嘴里喊着要杀了驷带、然后杀了公孙段。

没过多久,驷带果然死了。

城里人就议论开了,大家都变得很害怕。又过了没多久,公孙段也死了。

所以,新郑城内,人们一听到伯有的名字,刹那之间,人都跑光了。

子产听说了以后,为了熄灭伯有的怒火,于是立伯有的儿子良止、公子嘉的儿子公孙泄为郑国大夫,伯有才没有闹事。

子大叔就来到子产这里,说:没想到你治国理政有一手,驱鬼你都会。

子产说:鬼必须有归宿才不至于成为恶鬼。

子大叔说:立良止能理解,为什么立公孙泄?

子产说:公子嘉生前也是为非作歹,万一他也来可就不好了。老百姓害怕,改革一事就难以进行。只要取悦老百姓,这事情才能干的成啊。

子产驱鬼的消息,是闻名各国。

子产到晋国去,赵成问他: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子产说:当然,人刚刚死掉,叫做魄,阳气叫做魂。如果此人生前锦衣玉食,那么魂魄就强而有力,成为精灵,可能还能成神。普通之人,只能依附于别人身上,成为恶鬼。而伯有家族雄厚,成为鬼是自然的事情啊。

公元前535年,子产去晋国访问。

晋平公生病,韩起接见了他,对他耳语说:寡君生病已有三月有余,医生、法师、祭祀之事都已经搞过了,但是病情不见好转,素问您会驱鬼,你能看看是什么鬼吗?

子产说:以贵国君王的英明,哪里会有鬼。三代曾经都祭祀过鲧(大禹的父亲),而晋国作为霸主却没有祭祀,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于是韩起祭祀了鲧,没想到,晋平公竟然痊愈了,于是晋平公吧莒国的两个鼎赐给了子产。

子产此次前来,是为了归还州县的土地。

原来以前,郑国公孙段曾经接受过州县的土地,结果公孙段不管是被伯有杀死了还是吓死了,反正死了。所以归还这块地。

表面上确实如此,实际上有一层蹊跷,晋国的土地干嘛封给郑国人啊。

初,州县,栾豹之邑也。及栾氏亡,范宣子、赵文子、韩宣子皆欲之。文子曰:“温,吾县也。”二宣子曰:“自郤称以别,三传矣。晋之别县不唯州,谁获治之?”文子病之,乃舍之。

州县这块地是栾鲍的封地,结果栾氏家族倒台以后,赵武、士匄、韩起都想要这块地。

赵武说:温地是我家自古以来的土地,州县归属于温地,那当然是我的。

那两位说:那都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早就分出去了。

赵武一看,那得了,就不要了。

那两位也不好意思要,就给了公孙段。

子产此番前来就是告诉韩起,这块地还给你,子产的想法,无非就是以此地,拉拢韩起。

说:原来这块地是给公孙段,结果他死了,他的儿子也无福消受。只能还给你了。

韩起装模作样地,辞谢。

子产说:古人说,父亲劈的柴,儿子都无法承担。他的儿子无福消受。现在由于您执政,您不会说什么,万一以后起了争端,那么丰氏就会遭到祸患,您取得州县,恰恰是给丰氏解决麻烦,用来扶持丰氏,所以才希望您接下这块地。

韩起于是接下来这块地,为了言正名顺,把州县和宋国的乐家的原县交换,原县成了自己的土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秦人的故事】54、子产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