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她发现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君君喜欢推卸责任,即使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也不敢承认。
就拿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儿子在体育课上动手打了同学,事后了解到显然是儿子的错,但他不但不道歉,还振振有词,说对方爱找他事,不爱卫生还老是粘着他,他来脾气了对方还不知道走开等等,都是他的理。
被打的孩子瘦瘦小小的,这时候人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那哭,孩子家长虽然没有骂小林儿子,但是脸色特别难看。小林耐住性子试图引导儿子承认错误并道歉,但儿子依然倔强的不肯低头。最后气急的小林,动手打了儿子,但是打完马上又后悔了。
你是不是也这样,当孩子犯错而不敢认错,不敢承担责任的时候,你恨不得狠狠地惩罚他,希望他承认错误并且不再犯?殊不知这种惩罚不仅不管用,反而只会让他学会用同样打骂的方式去对待周围人。
面对这个问题,《成长型养育》一书中提出:成长型养育鼓励父母管教孩子,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孩子。成长型管教可以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责任,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成长型养育》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作序推荐,“萌妈小教室”创始人汤维撰写。它的目的在于帮助父母培养成长型养育思维,让孩子在问题中得到突破,获得成长。
那么什么是成长型管教,它和惩罚又有什么区别呢?
成长型管教和惩罚的区别
成长型管教是对孩子的一种培训,主要是通过引导和指导,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通过学习和探索,让他有能力避免同样的错误,从而很好的去管理自己的行为,以及如何应对负面情绪和解决问题等。
成长型管教是完全不同于惩罚的一种养育方式,那么他们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惩罚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要付出代价,是一种对孩子的外在控制和负面的强调,有时甚至只是父母沮丧和绝望的无奈之举。它可能会造成孩子对自我的否定,认为自己很糟糕,而不是学会下次遇到这个问题要怎么做。
小林虽然惩罚了儿子,但结果是儿子还是不能心服口服地认错,并且可能造成的影响是儿子会认为妈妈不爱他,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是会犯错,甚至更严重。
不同于惩罚,成长型管教的重点是教会孩子下次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实现孩子的自我管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能够从错误中获得积极的思维,对自我管理充满信心,亲子关系也会得到更好的巩固。
比如在儿子倔强时,小林不如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再沟通,气急时,想一想打骂孩子能教会孩子尊重吗,能让他富有同情心吗?这样一来结果应该会大有不同吧!
既然成长型管教和惩罚不一样,在实际问题中可以采取哪些成长型管教的方法?
成长型管教的三种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成长型管教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装满孩子的注意力瓶子
首先,孩子需要获得父母足够的关注,这一点毋庸置疑。孩子需要的关注是满满的一大瓶,如果父母不能给他正面积极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想法设法用负面的行为来获取关注直到填满瓶子。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通过负面行动来引起关注的举动,如果他哭你才给他回应,他就知道这就是引起你关注的有效方法,所以下次还用哭闹来解决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主动的关注孩子的积极正面举动,包括每天花十几分钟放下手机用心一对一的陪伴沟通和玩耍,并且让孩子起主导作用,让孩子获得足够关注,而不是等孩子犯错了再来关注他。
方法二:通过假装游戏来扮演角色
其次是可以多和孩子玩假装游戏,它可以提前演习在碰到棘手问题时应该怎么处理,同时在社交矛盾中进行互换角色可以教会他换位思考,处理矛盾,实现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
假如小林和儿子一起来玩假装游戏,妈妈来演君君,儿子则扮演那个被打的同学,让他感受同学被欺负以后的心情,他至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会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同情心,也少一些冲动。
方法三:定好规划并坚持下去
除了前面两种方法,还有一点在实现成长型管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制定合理的规则,并且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保持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规则不需要高标准,只需要是有底线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里面有多个育儿成员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执行。
比如孩子不小心弄洒了饭菜,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要让他自己把它清理干净,再比如说小林明确地告诉过儿子,犯错之后要真诚地道歉。那么,在认识错误以后,小林要引导孩子去跟同学真诚地道歉。对于孩子来说,知道如何通过弥补来承担自己的责任,这就是通过成长型管教获得的成长。
以上就是成长型管教的一些方法,通过这些简单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是非对错,并且敢于担当。
成长型养育思维值得广大父母学习和借鉴。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不承认错误,这是因为孩子根本认识不到这是错误的,或者是惧怕严厉的惩罚而逃避责任。通过成长型管教则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让孩子不仅在愉快中学会担当,在问题中学会积极的思维,而且能够把每一个问题都化作成长的机会,不断突破自我。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