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大家好,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了这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看到这句话时我很有感触,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笨人,为什么拙能胜巧呢?我立马百度了他的来源,出自于曾国藩。所以,今天我要推荐的是《曾国藩传》。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他连续参加了7年科举考试,在翰林院当官期间,他立下圣人之志,每天记日记反省自身,是自己的性格修养越来越好。组织湘军一来抵御外敌,二来保护传统文化免受太平天国的侵害。
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他的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也广为人知,被后世传颂。
第二题: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2018年一年都没有有写过几篇文字,工作和感情牵扯了太多的精力,主要是动力不足,2019年,我想要让自己有个新的状态,正好释若老师要开班,我当即就报了名。
为什么唯独选择他呢?
因为他在一块写写的群里和星球里总是不时地出现,然后给我们很多建议,虽然我大多时候我都是在潜水,但看到他说的话,总是一语点破梦中人。
释若老师的课与其他的课不同,我也是第一次在线上学习是老师手把手带你一起来写的,释若老师做到了,他这样的教法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写作的人如何起草,选择话题,从哪些方面开始写作等一系列思考过程,这一点很独特也很高级,他时不时还会提醒你做笔记,这一点也很可爱,就像高中老师一样亲切,一步一步跟着他的节奏,称得上是手把手教写作吧。
《阅读理解》这次课他讲的几个方面让我很受用。
1.阅读理解
阅读主要分为6步: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
同时他还讲了几种速读技巧,其中有双行,可变,反向。
双行是一次看两行。
可变是根据内容的重要性来扫视。
这两种尝试了一下,虽然有点乱,但是感觉还可以,他提出的反向阅读,就是从下往上看书,这个技巧很独特,我之前都没有听过。总得来说阅读理解这块我也需要好好去练习技巧。
2.重述技巧
释若老师说,重述技巧是做知识转化的核心技能,也是写讲书稿和拆书稿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我总是不能做得很好,经常看到一段绝妙的文字,想起老师说的试着停下来用自己的话去说说看,感觉自己说的和原文差好多,有时候语无伦次的,我不知道是我思考不够呢?还是没有掌握其中的方法。
重述之后是联系经验,释若老师提出这里的经验最好是著名的名人名事,明星,历史或者是流行影视剧,自己个人的事少讲。
我想起了我之前拆解过几篇阅读量很高的文章,他们的举例好像都是名人名事,还有一些影视剧的片段,跟释若老师说的不谋而合。我当时拆解完之后没有学以致用,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以为写作,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写出来展示,原来是会错意了,也难怪自己到现在只能写一些日记了。
结合重述的内容,他提出来一个写文结构:what-why-how.
当即他就用此结构写了一篇关于拿破仑的人物传记,他用word一个字一个字现场敲出来,思维和轮廓让人看的很清晰,也很佩服。
3.读书笔记技巧
释若老师分享了6个读书笔记和技巧,快速阅读做标记,精读标记过的内容,我现在看的书大多是在手机上用微信读书,看的过程中会标记一些对自己有刺激的句子或段落,但是我很少再去回看。即使是纸质版的书也是翻翻看看,感兴趣的有时候能读完,有时候只是冲动购买,买回家以后一次都没有看过,更别提读第二遍了。
还有一个技巧是阅读相关书评,这个一直是我比较回避的,以前觉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别人思维可能会是自己的思维受限,突然发觉是我自己的偏见思维比较重,我的心态要更平和一些才是。
第三题:在荔枝微课,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听老师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这本书我之前看过一点,甚至很早的时候我还参加过一次RIA便签读书法一次集训,当时21天的作业我还跟着结业了,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每次在写重述和实践方面运用的时候都会花很长时间,对这块还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结业后我索性也把RIA的方法也抛诸脑后了,再次听老师的课,熟悉感油然而生,希望能从老师的分享中得到不一样的知识。
释若老师说干货是知识焦虑者的精神鸦片;
老师说你们都太心急了,急于知道正确答案,而生产干货者从来不会引导你思考,只会给你正确答案。
为什么感觉老师举出的每个例子都像是在说我...
我也是漫无目的地看了很多书,可以和朋友们侃侃而谈,但是实际上真正让自己整理出来却是语无伦次。
我每次读一本书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忘了自己最初的目的,读到时有“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但是忘了用功利性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学以致用。
老师多次提到了分享,分享,2019年我也要把这点列上日程,来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四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著名人物是---曾国藩。
曾国藩于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是通过他不懈的勤奋努力,将家庭从普通农民奋斗到殷实的小地主,为后辈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尚拙”,提倡“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无论是在科举考试,自身修养还是带兵打仗等方面,他将“有恒”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七次科举考试
在中国古代,中国人修家谱最重官爵,大部分人家的家谱中都能找到几个当官或者有功名的人。然而曾玉屏(曾国藩祖父)翻开族谱,一直翻到宋朝,不但找不到做过官的人,连读书人都没有一个。
所以他就将希望寄托在长子曾麟书和长孙曾国藩身上。曾国藩虚岁才五岁,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八岁,就读完了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难懂经书。九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刚刚十四岁,就让曾麟书带着他到县衙的礼房报了名,开始了科场生涯。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上京赶考的路途辛苦,每次都一次考试还要受尽考官收身的屈辱,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曾国藩打小自尊心很强。头两次失利,他并没有感到特别难堪,一两次不中也很常见。然而第六次落榜,他在一个告示牌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主考官(学使廖某)直接指出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将他的文章公之于众,被当做反面的典型“悬牌批责”。
要是一般人受到“悬牌批责”的耻辱,大多情况是再也不想考了,但是曾国藩越挫越勇,这次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他要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发奋努力,重新做人。这次被“悬牌批责”的耻辱,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
通过苦苦反思,以前学了十六年没有学通的他,曾国藩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几场下来,他自己感觉发挥得比以前都强。
放榜的那一天,他起了个大早。立在人群中举目搜索,这一次,他的名字果然赫然在列!虽然位于榜单的尾部,但是他中了“秀才”!
艰难的科举经历,正因为他一直在坚持,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虽然他称自己比较“拙”,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坚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2.立志学做“圣人”之志
曾国藩一下考取进士后,就到北京的翰林院上任,到北京之后不久,曾国藩却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国藩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叫作学者风范,大儒本色。
和他们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刚到北京的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长得土头土脑,穿得也土里土气。这些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还没怎么读过书。确实,曾国藩以前读的,基本都是应试教材,根本谈不上学术修养。
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鄙陋。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曾国藩也不例外。三十岁的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他记这个日记的目的是每天反省自己,写日记时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3.结硬寨,打呆仗
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湘军行军,半天行军,半天扎营。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都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
外面的一道长壕,是为了抵抗外来敌方军的攻击。这样湘军在城墙下有了自己的营盘,就成了主。被围在城里的军队就心慌了,为了不饿死,就不得不主动突围,来到沟边来打湘军,而不是站在城头上等湘军,太平军就从主成了客。
曾国藩不凭奇谋诡计,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最后取得了太平天国战争最后的胜利。
曾国藩一直认为自己是笨人,但是他通过自己有恒的努力,一步一步达成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