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第1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妇女一生划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绝经后期7个阶段。发育最关键的是青春期

儿童期:出生后4周到12岁左右。8岁前卵泡无雌激素分泌,生殖器呈幼稚型。

青春期:10-19岁。青春期发动通常始于8-10岁。

1.生殖器发育:第一性征发育。

2.乳房发育:女性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为女性青春期发动的标志。

3.肾上腺功能初现:青春期肾上腺雄激素分泌增加,引起阴毛和腋毛生长。

月经初潮:青春期的重要标志。通常发生于乳房发育2.5年后。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经期2-8日,平均4-6日;正常经量20-60ml,>80ml为过多。

█卵巢功能与卵巢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

1.排卵:卵泡生长过程: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排卵前卵泡。

2.分泌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

二、卵巢周期性变化

1.排卵: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与黄体期相等)。

(1)两边卵巢轮流的每月只排一个卵。

(2)排卵前后各4-5日为不安全期。

2.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壁塌陷,卵泡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内嵌,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

(1)排卵后7~8日(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2日左右),黄体体积和功能达高峰(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孕激素的一个高峰),直径1~2cm,外观色黄。

(2)只存在1-2天。

(3)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形成白体。

(4)黄体的寿命是14日(排卵日至月经来潮为黄体期,一般为14日)。

(5)黄体功能衰退后形成月经。

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大多为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主要有雌激素(雌二醇及雌酮)、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还可以分泌多肽激素和生长因子。

甾体激素合成原料为胆固醇。在LH的刺激下卵泡膜细胞内的胆固醇形成孕烯醇酮,是所有甾体激素的前体物质。卵巢在排卵前以5途径合成雌激素,排卵后以5和4合成雌激素。孕酮主要经4合成。孕→雄→雌激素。甾体激素主要在肝内代谢。

1.雌激素

(1)雌二醇:含量最多。

(2)雌酮。

(3)雌三醇:活性最少,但最有意义。

2.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

特点:雌激素有两个高峰、两种来源、两种反馈。

孕激素有一个高峰、一种来源、一种反馈(负反馈) 。

(1)雌激素:有两个高峰(两个分泌来源):

排卵前的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卵巢内膜细胞分泌的(与卵泡有关);

排卵后的高峰(第二次高峰)是黄体分泌的。(黄体能分泌雌、孕2种激素)第一个高峰比第二个强大。

(2)孕激素:只有一个高峰,时间与雌激素第二个高峰重合,是黄体分泌的。

█(每年考1分)

3.雌激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为排卵、受精、着床做准备

(1)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殖,使内膜增厚。

(2)使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黏液分泌增加、变稀薄(精子容易通过);

(3)阴道壁变得光滑;阴道上皮细胞增殖和角化,黏膜变厚;

(4)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5)促进水钠潴留;

(6)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7)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4.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为了保护胎儿做准备

(1)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分泌营养物质);

(2)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分泌减少,性状变黏稠;

(3)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4)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频率和振幅;

(5)促进水钠排泄;

(6)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

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促进乳腺发育。

5.雄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阴毛、腋毛生长。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一、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记住时间)

1.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孕激素和雌激素撤退的结果。

2.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雌激素作用的结果。该期决定月经周期的长短

(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腺上皮呈低柱状;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腺上皮柱状增长,呈弯曲形;

(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腺上皮呈高柱状。

3.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黄体期时间固定为14天),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腺上皮开始出现核下糖原小泡;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腺上皮出现顶浆分泌;

(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腺上皮有糖原分泌。

二、月经:初潮多在13-14岁,也可早至11-12岁。正常经量:20~60ml;月经过多:>80ml。月经血为不凝血。

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一、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1.随雌激素浓度增多,宫颈黏液分泌量不断增多,至排卵期变得稀薄、透明,拉丝度10cm。这时宫颈外口呈“瞳孔”样。镜下见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排卵期。

2.受孕激素影响,宫颈黏液分泌量逐渐减少,变黏稠浑浊,拉丝度差易断裂,镜下见排列成行的椭圆体。

月经周期的调节

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和卵巢调节。

1.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考点,一定要理解,记住)

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包括2种: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卵巢生成:雌激素+孕激素。

2.反馈作用:

(1)正反馈:(排卵前)卵巢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浓度≥200pg/ml)→促进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达到第一个高峰→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2)负反馈:(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增多(只有一种反馈,它只由黄体分泌)→与雌激素联合抑制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调节下丘脑。

3.属于神经内分泌调节。

4.黄体生成素(LH)高峰是引发排卵的关键因素,由腺垂体分泌。

5.维持黄体功能的并不是黄体生成素,而是hCG。

6.第1个高峰为雌激素升高,是FSH、LH升高所致;第2个高峰为雌激素和孕激素升高,是LH峰所致;LH峰为雌激素的第1峰诱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妇产科》第1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