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乱的人心与错落的从容——评《清明上河图密码②》

从我个人的感觉上,与第一本相比,第二本是失败的。这种失败不是指故事性的失败——事实上这次以“牙绝”冯赛来贯穿全书,无疑极大增强了小说的刺激性——而是在叙事上的慌乱与失措。


乍一眼看过去,《清明上河图密码②》的故事性要紧凑得多。第一本里由“讼绝”赵不尤引出他的义弟墨儿、义妹瓣儿、宗族二弟赵不弃,每个人物各自牵引一条故事线顺序展开后再收拢。这就使得小说最开始的楔子只作为故事的出发点和收尾点,对整体的叙事并不产生太多作用。

而在第二部当中,楔子中离奇飞走的钱币牵出了孙献这一重要人物,他和“牙绝”冯赛一起,构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两条线。同时,冶文彪通过正文一开始的绑架案件,让故事骤然紧张,叙事的步调因此显得利落、顺畅。这也并不意味着《清明上河图密码②》就是传统的明——暗/主——次的双线结构,因为作者在里面还插入了邱迁这一人物(冯赛的正妻邱菡的弟弟)所牵连的第三条线以及冯平(冯赛的大哥)所引出的第四条补充说明线。四条故事线上,冯赛正面推进,邱迁侧面辅助验证,孙献倒着从后逆推(这一点后面会详细补充),最后出现的冯平一锤定音,揭开整个故事的谜底。

可以说这样的布局是非常精巧的。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看似是由现代化戏剧结构向传统说书章回体结构的退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给文本叙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冶文彪在三个人物之间来回跳转、灵活自如地调控故事发展的速度,让情节的高潮和矛盾的爆发得以在适当的时机出现。从而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丰富了一般的“悬疑推理”类小说的情绪张力。从这点上讲,冶文彪是成功的。他针对第一部当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进化,证明其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依然是冷静的、有进取心的。


但不幸在于,《清明上河图密码②》依然没有解决第一部中暴露出来的、最核心的、甚至是关乎整部小说系列的弊病:如何处理人物的面具化问题。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①》中,出场的人物虽然多,但是因为其单元剧形式的结构,每一个人物都有较为集中和固定的出场环境。因此,对于读者来说记忆负担并不是很重,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串联(小韭的出现)甚至可以作为“彩蛋”引发读者的乐趣。另一方面,较为独立的单元叙事也造成了情节上的部分雷同,人物与人物之间会因为功能的类似而变得模糊,差别也就变小,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

在《清明上河图密码②》的线性叙事结构当中,冶文彪尝试使用不同的类别来错开人物。比如在冯赛的人物关系里,主要接触商业行当中的中上层人物;邱迁则通过打入底层“潜伏”的方式,结交了许多底层的奴仆;孙献雇佣父亲的旧日同僚打探消息,见识了流动的温饱的市井百姓。不同的圈子不同的阶级的生活是迥异的,人物形象也应该是不同的。

而在实际的效果却并没有完全按照作者的如意算盘进行:读者在众多复杂的线路当中,感到的是极度的疲惫和麻木。

以冯赛的故事线为例。他所面对的,是京城炭行、鱼行、猪肉行……的物资短缺的问题,这一提前爆发的剧烈矛盾直接拉满了小说前半部分的紧张程度。但炭行内部的勾心斗角(老大企图干掉老三、老二企图取代老大,老三企图自己成为老大)、鱼行的离心离德(中间人试图沟通外人取代老板)、猪肉行的唯我独尊(靠利用卑劣手段甚至杀人行凶达成目的),尽管冶文彪已经写出了彼此的不同之处,可还是没有跳出臆想的范畴,所写的都是面对着相同危机的商人的反应,人物的差别并不突出。情节发展的“想当然”的感觉无比强烈,似乎作者认为的商业斗争是简单的逻辑纠缠和直线因果,可以通过几句话点名并解开:冯赛半公开点明了炭行危机的实质,就直接解决了矛盾。猪肉行大老板魏峥面对自己儿子的死,想到了“原来是自己抢了狗的食物”,在道德上彻底否定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好像因果报应畅快淋漓,但其实人性的深度被彻底否定:所有的商业行为都被纳入一个粗暴的道德框架,看似利用反复和猜忌丰满了人物,但其实是对人的行为逻辑的极度简化——

小说中人物的高矮、胖瘦、喜好吃什么喝什么……描写这些东西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但并不能使得人物“立起来”,只不过是画面上的直观区别,其内部功能一致,则面目一致;面目一致,则内容一致;内容一致,则无意义。

类似的是卢馒头的部分。他所代表的情节整体来看其实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甚至小说中拿掉这部分都是可以的。不能因为这一形象本身的命运而肯定其意义,小说依然还是需要考虑结构的完整,这要求的是每一个零件的独特和价值。


而我对小说最不满的一点,在于整个故事的支点:广宁监监造苏敬之死。

冯赛串联起所有的内部情节的起始点,在于推翻苏敬和其家人的死因定论:不是坊间传闻的苏敬发疯杀了一家后自杀,也并非仵作凭证据判断的家人误食河豚中毒、苏敬伤心之下也自刎而死,而是因为汪石(柳二郎)的逼迫不得不死。冯赛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仵作的验尸结论,仵作的验尸结论是通过解剖尸体得出的。换言之,仵作解剖尸体发现肠胃中的河豚残渣,是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

那么:

北宋年间的小仵作,是怎么敢解剖尸体的???!!!


但凡有一点史实知识,都会明白宋朝根本不允许解剖尸体。也就是说,从历史性的角度,整个案件的起始点,就不存在、不可能、不合理,也不合情。

冶文彪研究《清明上河图》这么长时间,积累了这么多史料,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无疑太过令人失望。


小说里,周长清安慰冯赛时所提及的对于“定”“信”的话题,其实是中国传统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牙绝”冯赛立足商业行当,对此的体会无比深刻,因此这部分探讨可就可以脱离出小说一般情节的桎梏,足以拿出来单独讨论。事实上,如果抛弃细节的弊病和抽象的争辩,作为通俗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密码②》已经做得相当好。尽管故事的结局并不足够令人满意,但是冶文彪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对北宋都城的景象完成了描绘,而顾盼儿、柳碧拂的出场,也是对第一部中池了了形象的补充和丰富。作者的叙事或许存在问题,但小说的人物却能够在忙乱的笔调中保持着自己的从容,纷乱的世道和纷乱的人心,并没有改变生活轨迹的笃定,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换言之,从小说人物的角度来看对《清明上河图》的复写,《清明上河图密码②》依然是成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纷乱的人心与错落的从容——评《清明上河图密码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