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落闲庭

文。依依云静

  一场雨,下得气势磅礴,把睡梦中的我惊醒,寒风撩动窗帘,仿似昭告着岭南的春天来到了。起床,关窗,辗转之间,忽然没有了睡意。

  我喜欢听雨,特别是春天的雨,有种悄然无声却浸润心田的感觉,像走入淡淡的梦中,有种酣然的流畅。春天的雨没有夏天的利落爽快,没有秋天的萧瑟惆怅,更没有冬天的寒冷刺骨。今夜的雨,下得有点儿调皮,一根根的雨丝拔起了那些曾经的往事,就像雨跌落在芭蕉叶上,弹起,成为了穿透时空的回响。

  顺手拿起床头放着的一本书《雨打芭蕉落闲庭》,忽然间觉得,这样的雨夜,看这样的书竟然有些应景。想起当初购买此书时,除了书名吸引我之外,还因为封面的“槐花如雪,无处不在的荡漾。很淡很淡的梦。方春夏之交,翳荟之趣,如坐幽谷”和“窗前,芭蕉数棵。窗前谁种芭蕉树?点滴霖露。点滴霖露”触动心房。于是,我一口气买下三本,送给了朋友两本后,自己珍藏一本。 有人说过,喜欢一个人或者一本书,那是因为在那里捕捉到自己的影子。我想,如是。

  自古,芭蕉似乎都跟雨分不开,多少文人雅士都喜欢把雨与芭蕉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王维的这首七律,把雨点打落芭蕉上的愁绪情感化作新月,羞于倾诉,难以相融。“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更是把夜雨落入芭蕉的声音喻作思乡之愁。淡淡的伤感,许是在多愁的雨季里,更显得诗意大发。文人们都借着雨珠落 入芭蕉叶上的声音,写出了邂逅与分离的情感,这些都似乎细诉着叶子与雨珠缠绵与决然的故事 ,淡淡的,一如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着一种孤清、凄婉。然而,此书用“雨打芭蕉落闲庭”为名,却把这种愁绪轻轻地抹去,平添上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闲庭漫步,独享自在,何愁不是一种生活?心自在,皆欢喜。人生亦如是。

  细读此书,忽然觉得岭南的婉约之美尽在眼前,一榭一栏杆,一窗一倩影,回廓石桥相映衬,画舫乱石入草堂。这就是岭南的味道,书中的卷名与写法特点更是用上了古典园林文化的精粹。一本厚厚的随笔集,似乎写尽了岭南人的多情与柔美。仿似浩浩天地间,得一独处之地足矣。

  “月浸栏杆天似水”,以水为题,水多是婉约的象征,作者就以此为第一卷的命名,让我心为之欣悦。宋代孙惟信的《南乡子·璧月小红楼》中有一句“霜冷阑干天似水”,意思是指寒霜冷透栏杆,天空像河水一样清凉。很明显,这是一种寒冷,伤痛之感。相对比卷一中的月浸栏杆天似水,少了寒凉之味,多了一种愉悦的情。作者把寒霜换成月色,让皎皎明月之光弥漫,轻轻包裹着栏杆,此时的天空仿似河水一般清亮。如此的美景,如此的良辰,独自在岭南的园林中行走,观木雕、过回廓、穿月亮门、入庭院。在开敞自由的庭院里纳凉、嬉戏、赏花、观石……怎么不让人心悦、心怡?此书的岭南之味浓,园林之美秀,还能我却感受到作者那颗怡然、浅喜之情感。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唐代韩愈的名句,意思是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那里的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岭南山水之美就在此书中收录,并以此作为卷六。品读卷六时,有如穿堂过户,从明秀园写到谢鲁山庄,转到雁山园,再到靖江王府,后入柳侯园。不同的景观都以水为媒,以山为介把岭南园林之色掠入眼帘。岭南之美在于清与秀,古代名家留有墨迹,让山、水、亭、台、庭、院等增添了一些亮色,更让岭南之景、岭南的风、岭南的文化更具特色。

  江作表罗带,山如碧玉簪,绿腊春犹卷,红妆夜未眠。似乎这样的颜色在今夜里分外耀眼。早春,夜雨之时,细品《雨落芭蕉落闲庭》,轻抹愁绪,擦亮了芭蕉压在心里的那抹绿色。此时的我忘却了中国的疫情,忘却了身上的疼痛,找到了心安之隅,与夜共读。良辰美景,唯愿世人安康吉祥。

  此夜,雨声轻敲。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静谥、安宁。

(此文断断续续写了几天,总算利用今天闲暇之时完成。2020.02.18 )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打芭蕉落闲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