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又后悔不曾打开倦行人的话匣

▼《道旁》卞之琳

家驮在背上象一只蜗牛,

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

倦行人挨近来问树下人,

(闲看流水里流云的)

“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

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

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

又后悔不曾打开倦行人的话匣

象家里的小弟弟检查

远方回来的哥哥的行箧。

      显龙山 八月四日(1934)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之所以美,是因为贾岛在云林中为读者预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隐者在山中,只是云深不知处,带着寻隐的心态探访山林,山林也有了隐者的味道。

“请教北安村打哪儿走?”一个是问松下童子,一个是问树下人,贾诗所省略的具体情态和言语,卞诗用一种更为直白的方式显露——他先写倦行人是怎样疲惫地拖着行囊来到树下,再用括号(闲看流云流水)表现树下人的悠然状态,接着那句“请教”,将场景以一种“生活流”的方式串联起来,平直流露,又白得近乎于拙。

至于问路结果,贾诗借童子之口将读者视野引向山间,卞诗却直接略过,转而刻画树下人的心理——“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又后悔不曾打开倦行人的话匣”。不着力组织富有多层次暗示与联想的意象,而是让一些直觉的、不加主观色彩的琐事入诗,这种生活肌理的切入和情感隐匿使诗的感受性功能降低——涩,诗的感悟性功能却因此提高。“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微笑见于水面,更像是内心的镜像——水里的微笑既可能是树下人的,也可能是倦行人的。是洞悉众生皆苦的超然的微笑,是困倦疲乏不愿多言的微笑,闲适人看庸碌人不解的微笑,无路可寻终又归来的无奈的微笑……答案隐于水中,任君想象,这便是《道旁》俗白中的“涩趣”,唯其恬淡,才见幽远,是建筑在传统诗学“神韵”的美学基础上的。

陌生而疲惫的大哥哥从远方归来,活泼的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后者既期待又有些埋怨于前者的缄默,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家里的小弟弟检查着远方回来的哥哥的行箧,生动有趣。

荐诗/ 弯刀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乡人懂得水里的微笑,又后悔不曾打开倦行人的话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