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137天——文质彬彬,是真正的内外兼修

雍也篇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才是一个君子的修养。”

【解读】

文质彬彬(bīn),指文质配合适当。

文质彬彬是孔子的传世名言,也是我们现代人评价一个正人君子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

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质,指的是一个生下来本能的,自然的一种状态,就是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只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

文,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代表现在的文化,文学,文艺,一定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但人的行为是需要用礼来约束,所以文和礼应该放在一起,文就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

因此,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种自然的本性,再加上后天的学习培养,才会成为一个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无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不是孔子提倡的,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要配合起来,彬彬就是相互协调搭配的意思,就像斑马线。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既对内在有要求,又对外在有讲究,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

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

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您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天学《论语》第137天——文质彬彬,是真正的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