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懦弱的养成』
懦弱的人不是天生就懦弱的。
前段时间,抖音上一个教育孩子的短视频火了。火的不是视频的内容,而是点赞最高的留言:“骂都不管用,要打,给我狠狠地打。”
这是来自一位年轻母亲的留言,引爆了评论区。可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先用严厉的语言呵斥孩子;然后在孩子没听到或者不理解的情况下,开始批评;接着,阻挠引发了孩子的抵抗情绪,家长的方法升级到了打骂。
这仿佛成了一个“死循环”,每每遇到相似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不停骂,进展却一点也没有。
原因在于,不少家长只在孩子做错的时候给予反馈,而很少陪伴孩子。在基础情感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孩子很难按照家长的指示做,另一方面孩子甚至会借用“做错事”引起家长的关注。
因此,和大多数不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想的不同,孩子不是怎么批评都无动于衷,而是他们想获得更多关注。
当然,有利就有弊。他们得到了关注,也得到了胆小怕事的状态。不管做什么,他们的内心都比较消极和懦弱,不敢为结果负责,因为负责就意味着“又一次批评”。
②『自私的养成』
自私的养成有很多因素,但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就是:强调成绩。
为啥呢?
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学校。因此,他们的需求就是在这两个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存在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绩成了能在这两个环境中“秀存在”的武器。就像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朋友圈秀大餐、秀旅行,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
可是,学习就意味着竞争。那些一起出去玩却偷偷在厕所学习的人、那些上了自习却说自己打了一下午游戏的人、那些看到别人学习就气不打一处来的人,他们其实并不想这样,环境使然。
竞争环境让孩子们对他人都虎视眈眈,很可能把他们塑造成学习很好,但却只知道为自己考虑的人。
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张口闭口就是学习成绩,要多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做出的成绩。比如,拼了一组漂亮的积木,唱了一首动听的歌谣,帮家长做了一次成功的大扫除,家长要把孩子的这些成长看在眼里。
对一生而言,他们要面对的课题何止学习成绩一个。
③『爱表现的养成』
夸奖孩子是对的,但是不能过了头。有些家长在表扬孩子上,可谓不遗余力。只要孩子做对了一丁点小事,他们都会大加赞赏。
可是,一旦孩子习惯了“赞赏环境”,没有表扬,他们是不会做事的。
比如,有很多小段子是,孩子在捡垃圾前,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人就捡,没人就视而不见。孩子在做了好事后,没人鼓励,他们也会找机会自己说,以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长此以往,他们会为了满足别人,而多做让别人开心的“好事”。在一次旅程上,作者遇到这样两件事。同样是母亲带着孩子坐飞机,A母亲的孩子非常顽皮,隔三岔五地大声喊叫,这时候他的母亲会说:“别这样,再大声喊叫,下了飞机就不奖励你,不给你买冰淇淋了。”于是,为了提示母亲冰淇凌的事,她的孩子总会不间断地叫喊。
而B母亲和她的孩子则不同,不管交流什么,都会很小声,没有干扰到周围人。在公共环境下保持安静,本不是多么牛的事情。可是,母亲的养育习惯让孩子有了受用一生的规矩。
总结一下,孩子是家长的传承。你的每一个言行习惯,都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孩子的习惯体现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注意今天分享的这三点,帮你养成自立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