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木匠故事

谭木匠老板的传奇故事

谭传华说,谭木匠公司有钱了,我们坚决不买高档办公楼,坚决不买豪华别墅小轿车, 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一硬一软”之上:硬是好的设备,软是能干的人;硬是产品的质量, 软是产品的文化含量

“我长大以后一直想当诗人、画家, 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近饿 死街头,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

多少企业家成名后, 想方设法遮掩或粉饰自己的过去, 而“谭木匠”梳子的老板谭传华 却在自己的每一个加盟店里, 工整地装裱了这“一段家史”。 对他而言, 没有这些真实的往 事,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更没有现在的“谭木匠”。

四处奔波的辛酸记忆

谭传华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农村。 18岁下河炸鱼失掉了右手,人生轨迹自此发生改变。 不过, 要强的他很快走出身体残疾的阴影, 跟着从部队回来的二哥学得一手好画, 并成为一 名小学老师。

23岁的时候, 恋爱受阻, 读了很多书的他便想去走万里路, 他就带着父母给的 50元钱, 他在流浪中寻梦, 寻找自己的画家和诗人梦。 在上个世纪 80年代初, 流动人口还不是很多, 谭传华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盲流”。

辗转漂泊到昆明的谭传华第三天给一个年轻人画了一张像, 赚取了 2元钱。 谭传华对记 者回忆说:“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 2元钱。他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而且,我一生有三 个重要的 2元钱。”

因为右手的残疾, 谭传华平素习惯于把右手插在裤兜里, 他挥舞着左手说, “我第二个 2元钱是我从深圳花 2元钱买了一把木梳子,让我从此做了谭木匠。第三个 2元钱,是我做 的木梳子, 第一次卖时卖了 2元钱。 这三个 2元钱组成了我的创业史。 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 折点。”

在云南流浪两年后, 在贵州的一场大病让他最终选择了回到老家, 娶妻生子, 继承了祖 上传下来的职业,做了木匠,开始创业。

“当时三十几个工人都不知道梳子怎么做, 用半年时间研究, 终于做了出来。 ”谭传华 的第一批产品出厂了, 拿到市场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他的 4个业务员喊破了嗓子, 却只卖掉 了一把两元钱的梳子。 这两元钱, 谭传华说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两元钱, 是这份事业的第一步。

“谭木匠”的出奇制胜

1995年,谭传华正式注册“谭木匠”梳子商标。经历过艰难的推销之旅,烧过价值30万元的不合格产品,搞过无数次技术改革,创办过《快乐的谭木匠》宣传漫画报 (1997)

年,谭传华的小木梳终于获得了较好的市场知名度。就在他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难关挡在了面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个靠生产小梳子为生的小企业,谭传华后继乏力。

这是当时中国所有中小民营企业共同的成长难题。1997年8月19日,对银行苦苦哀求没有结果的谭传华愤怒了,在重庆一家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在当时的中国,民营企业招聘银行是一件国内外轰动的稀奇事,全国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谭木匠招聘银行现象”,并随后在金融界、企业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

谭传华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谭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涨。但市场似乎并不给这个“第一品牌”面子。此刻“谭木匠”的销售模式主要依靠商场铺点。然而,“谭木匠”出名之后,其他木梳企业也开始苏醒,商场终端竞争激烈起来。

就在谭传华发现商场这条路不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趋势的时候,他无意中尝试建起来的几个专卖店,营业额却节节飙升。与其深陷于商场肉搏,不如另辟一条蹊径,在专卖店上作文章。谭传华立即请来当时大名鼎鼎的“余明阳专家团”,为公司导入CIS。这一导入,谭传华“斗胆”花去了当年三分之一的利润。同时他重新规划企业战略,撤出各地商场柜台,将商业模式转向专卖店连锁加盟的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谭木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