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忆苜蓿并序》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今日踏青,于桃花林间见大遍苜蓿(洪湖人皆称其为“木心菜”)。忽忆起上世纪六零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粮食普遍歉收,商品粮供应定量很低。十来岁的我,正值长身体的年龄阶段,仅靠定量供应的粮食显然难以满足成长的需要,必须靠杂食(杂粮、家蔬、野菜等)补贴。

先妣善于理家,当时经常在每年的夏秋季下湖挖野藕,摘野菱角、莲蓬、野茭白(俗称黑篙笆)以及春季的荷梗、野藕梢子、芡实梗、莼菜茎(俗称“水浮子”)等水生野菜贴补主粮之不足。

先妣还经常带着我和大妹去采割陸野上的地米菜(荠菜),木心菜(苜蓿),黄花菜(一种类似蒲公英开黄花的苦菜)等,在春季青黄不接(俗称“春荒”)之时,这些野菜是救“春荒”的主食。

苜蓿最多,我惯常是拿一把菜刀,见到苜蓿(儿时只知叫木心菜)就在其根部用菜刀贴地平割,很快就可以采集满满一竹篮,待二只竹篮装满后,即用挑水扁担(两头都系有树叉做的钩子)挑回家去。清理去掉杂草,抖落掉尘土,洗干净,切细,焯水,滤干,捏成菜团子(主要为挤干水)装在木盆或筲箕里备用,做饭时,等米煮至大半熟(七成熟),再将挤干的木心菜团与大半熟的米饭混在一起和匀一起闷熟成饭。那时的饭名曰“菜饭”,实际是菜占了一大半,一锅饭中的白米如星星点缀,餐餐如此,大便都是暗绿色的。因此,我对“木心菜”印象尤其深刻。

灾年野草好充饥,

苜蓿无花正可炊。

荠菜莼茎皆拌饭,

春荒果腹忆儿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绝·忆苜蓿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