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纷繁嘈杂,你要学会独立思考

文|墨默天地
图|来源网络

当读完《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这本推理悬疑小说时,你会发现网络暴力不分国界,无处不在,社交网络与现实世界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作者是日本下村敦史,江户川乱步奖得主,这本书被日本权威书评网bookmeter评为人气图书第一,看到这样的评语自然扩大对故事离奇的想象,但真实的阅读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震撼。

故事由一宗谋杀案为切入点,凶手的名字一经公布,让同名同姓的一众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波及,严重影响了每个人的人生,只要“大山正纪”这个名字相同的人都被怀疑是凶手,如梦魇般折磨着同样名字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叫“大山正纪”名字的人,于是他们在网上自发组织了一个“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希望找出真凶,从而让各自的人生重回正轨。

悬疑推理的元素相对较少,大部分描写引导读者对人肉搜索、网络舆论暴力有了比较直观的认知。

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远不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形容的,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以自认为正义的声音在表明立场,喷薄而出的厌恶与激愤推波助澜,好像不发出声音自己就不够有正义感似的,许多吃瓜群众盲地跟风,受牵连的人就会绑上网络的十字架,从此负重前行。

1

所谓的正义感不加控制,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回声室效应

这种效应是指社交网络上观点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彼此肯定后,会认为这一观点天经地义、不容置疑,不再接受不同意见。充斥着偏见、只能看到偏见的封闭型社区必然会发展出攻击性。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我们不难在网络留言或评论中看到观点不一致的言论,开始辩论之初的理由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意见分歧而已,但一来一回的几个交战后,性质就呈螺旋递进升级式的发展,言语就不太友好,甚至忘记了最初为什么而辩论了......

2

记得前段时间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一名演员因主持人的不当玩笑上台打了主持人一耳光,台湾有一名老师就这一事件进行了一场叫威尔·史密斯社会实验,这个实验非常形象且循序渐进地将场景一点一点打开,让学生举手表态是否支持掌掴这一行为。

当老师解释说,演员是为了维护生病的妻子而去教训那个口无遮拦的主持人时,接近9成的学生是支持演员打人的行为;

当老师说“嘲讽是语言暴力,但打人是更严重的暴力”,应该采取寻求其他更有效解决办法,因为主持人并不知道演员妻子患病才剃光头发的事实,而且没有给对方解释的机会直接上台打人,这个时候学生的支持者降到了4成;

老师又说演员从小生活在暴力家庭,发誓长大后要守护自己的家人,想到病妻因病掉发抑郁,为避免她再次受刺激才采取的行动,是捍卫家人的勇者时,学生的支持这一行为又升到了8成左右;

后面老师又说“这是奥斯卡举办94年来第一次暴力行为”,通过直播上亿人目睹了事情的经过,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甚至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效仿,这个时候支持者又降到了5成左右......

支持者的起起落落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学生们看到的是演员上台打人的事实,没有看到事情真正完整的过程以及原因,他们不知道打人者的妻子生病而令作为演员的丈夫不能容忍别人的嘲讽,也没有人清楚他的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的;而换个角度来看事情,主持人并不知道对方妻子患病这一事实......

而学生仅凭借老师交待的一点点事情的经过做出片面的判断,显然是有偏颇的。

其实,学生的判断是被动的,是根据老师的指向性回答问题的,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位置决定了我们看不到真实事件的全貌,只是隔着屏幕看到网络上断章取义的片段而已,如盲人摸象般,参与的人多了,裂变的可怕性就呈现出来,造成的舆论压力就是一把不见血的凶器。

3

网络舆论泛滥时,不能盲从人云亦云,当世界纷繁嘈杂时,你要学会安静下来,独立思考,我们的正义感不能失却,但也不能无端让无辜的人背负压力。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中那些与凶手同名的人,有的人为了找回自己的名字,自己的人生在进行查找凶手的过程中同样做出令人厌恶的事情,他们不知不觉从受害者衍变为加害者,这其实也是一种偏激。

现代人,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在网络中获取资讯,丰富我们的生活,但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网络不是虚拟世界,网络言语造成的现实悲剧不少,但为什么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呢?

这是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世界纷繁嘈杂,你要学会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