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有人记得《敦刻尔克影评》

图片发自App

《至少有人记得》(敦刻尔克影评)

海风呼啸,铅灰色的海浪拍打在沙滩之上,留下一团团犹如棉絮般的泡沫,留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英法联军四十万人一片死寂,只有海风,浪潮的声音在耳边呼啸而过,这就是敦刻尔克这部电影开场时的场景。

影片一开始的气氛就是压抑的,这种压抑是通过四十万败军的死寂一般的沉默,不断被炸沉的轮船还有如同蝼蚁任人宰割的英国士兵所塑造的。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种类型的战争电影不同,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个敌人的身影,没有刺耳的机枪,轰鸣的爆炸,所以刚开始的半个小时是无聊的,竟让我有些发困。

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发烧友,也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去看这部电影更大意义上是因为克里斯托弗·诺兰!他的电影,第一部看的是《盗梦空间》,梦境的穿插,重叠,让我一时间惊为天人,然后《星际穿越》《致命魔术》《记忆碎片》无一不能给我强烈的刺激和新鲜感。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不可不提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现有的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撤退,而诺兰惯用非线性叙事,也就是多角度叙事,所以我笃定他一定能拍出新意,而他也没让我们失望。

电影中构造了三条叙事线,在海岸上等待着撤离的数十万士兵,和响应国家号召的“月光石号”游艇,还有空中护航的三架战斗机,而三条叙事线又有着自己各自的时间线,等待撤离的一周,游艇航行的一周,飞机战斗的一小时,而行其道,互不影响。

我不知道是否有,但是我从没看到过如此真实细致的空战,辽阔无边的蔚蓝大海上,三架英国战机好似飞翔的海鸟,镜头的唯美,就如同在看一部科教片,而长达进半个小时的空战更是无比真实,燃油,射击,迫降,就像曾经真真切切发生过的战斗一样。当“月光石号”安全返航士兵们下船后,在岸上的有人问了那位坠机的飞行员“你们空军都在干嘛?”那位飞行员无言以对,船长在背后拍拍他的肩膀说:“船上的人会知道你所做的战斗。”

是的,总有人会记得的,以败军身份回到祖国的英国士兵们是沉默的,他们以为自己打了败仗没脸回家,是羞耻的,但是却恰恰相反,他们受到了如同英雄般的接待。英国士兵有些不知所措“我们不过是打了败仗啊!”

“活着回来,这就够了!”

他们为了国家而付出,不管是输是赢都是这个国家的英雄。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我想起了曾看到过的一句话:“你看到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为你遮风挡雨。”

不管是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还是现在出现的印度问题,都会有不在少数的键盘侠指责我们的政府无能,指责我们的军队怯战,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又曾做过什么,只是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他们用生命维护的和平,我们用他们赋予的安全感来说国家不够安全,多么讽刺啊!

我仍然记得在堤坝上的那位将军在看到无数英国民船出现于海边时嘴角露出的微笑,那是在绝望中出现的希望,对于已经战败的英法联军来说,他们想的根本不是什么战死沙场,反攻德国,他们想的只是回家,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一部十分经典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没有什么民族大义,没有什么宁死不屈,我们只想回家。

而当你们无法回家,家为你们而来。

但若只是这么简单的宣扬军民一家的精神那也就太小看诺兰了,那最后一架已经燃油耗尽却仍在坚持战斗的英军战斗机像是在宣誓着英国不会向法西斯投降,将整部电影的抗争色彩推向了顶端。

为这部《敦刻尔克》配乐的是著名的迈克尔·凯恩,宏大的配乐一直充斥着整部影片,迈克尔·凯恩所使用的一种特殊手法,将高音调弱化,使得我们听起来音乐是连贯不断从头到尾的,当然这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对于配乐来说,我觉得诺兰更伟大的是做到了将时间可视化,表针走动的滴答声完美的配合了三条叙事线的表盘式时间线,这种对于时间的运用简直无与伦比,而当三条故事线终于交汇,士兵安全到达祖国,坐上火车的时候,那代表了时间的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滴答声也终于停止,这种留白的手法用的不好会让人觉得突兀,而在该停住的地方停住让整部电影在配乐方面有了升华。

诺兰说他想表达的是战争中的人性,而不是单纯的再带着我们回顾一遍历史,整部电影没有出现敌人,他把敌人放在了镜外放在了我们心里,带给我们的是重重包围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压迫感,绝望感,这种压迫和绝望是最能展现出人性的,就像在漆黑的船舱里,英国士兵为了能活下去,而做出的选择。

影片的结尾是撤退回国的英国士兵在念丘吉尔的演讲稿,真实的史料本身放在故事的最后大概更为催泪。像是诺兰在说,没有丘吉尔,希特勒这些大人物,也没有兰博这样的孤胆英雄,他只是用在战争中如蝼蚁般的生命,惶惶不安的士兵,给我们讲了一个无比伟大的事件!

(至于影片本身好坏参半,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想要追求感官的刺激还是不要观看了,因为这种已经知道结局的叙事线电影,真的很无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至少还有人记得《敦刻尔克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