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芳草地》的前前后后


文/余光

    1996年10月,刚刚任文化站长的我,就计划创办文学期刊《芳草地》。当时我认为,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是文化建没,办文学刊物是重要项目之一。考虑到沙家浜镇文学基础薄弱,一切从头开始,好比芳草一样,只能慢慢培育起来,前景一定是美好的,所以,给刊物命名为《芳草地》。199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期,只印了300份。主要内容有诗歌、散文、小品、民间故事、革命故事,封面由谭良根先生设计,刊物由本镇彩印厂印制,作者仅有文学爱好者8人,不付稿酬。由于写稿的人太少了,只能由每个作者用多种笔名发表,看上去似乎作者很多,实际总共就那么几个人。《芳草地》印刷量虽少,但影响力不小,苏州市一位文化干部在检查沙家浜文化工作时说:文化站就应该有自己的站办刊物。后来,我们的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许多文学青年被吸引进来了,他们中有袁继石、陈金荣、田菊芳、马霞琴等,力量大了,我们就探索着文学的其他形式,三年总共出了10期。

    可喜的是,他们的作品时常出现在县市级党报上。一篇介绍石楚材烈士的纪实文学《叛逆者》,竟被1999年的上海《大江南北》杂志连载。当时,熟悉我的上海市老干部都纷纷来电祝贺,《常熟日报》资深老编辑李炎昌还专门写了一篇《石楚材名扬大江南北》的报道,这对初出茅庐的我们鼓励很大。与此同时,我们还在《芳草地》上创作发表了小品《路在何方》《后门》《筑路》等,其中小品《路在何方》参加市文娛会演,并获了一等奖。参加演出回来的同志兴奋地说:这是一部喜剧,自始至终笑声不绝,参加评委的省文化干部还专门索取了剧本。剧本是由我创作的,演员全部由中心小学学生担任,排练时邀清市钖剧团导演指导,想不到果然不同凡响。小品《筑路》几年后有一个村的宣传队演出,市电视台进行了转播,也受到了观众好评。尽管《芳草地》不久停刊了,但在沙家浜镇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它培育了一批文学新人,为后来创办的《沙家浜季刊》打下了坚实基础。

      正如刋登在《芳草地》上的一首诗中说的那样:谁说这里荒无人烟,总会有一天百花争艳,脚踏实地去奋斗吧,让芳草开遍家乡的土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办《芳草地》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