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岂是寻常物——《赵匡胤时间》

这部《赵匡胤时间》,是一个大部头,洋洋洒洒,近一百万字,写了赵匡胤的一生,可谓是极为详尽。

一、陈桥驿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960年1月31日),八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刚即位半年,正在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突然收到急报,称契丹南下,北汉东侵,两股军队直逼开封。于是,朝廷派任殿前司都点检的赵匡胤带兵出征。

初二,赵匡胤派他的副手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作为先锋出发。

初三,赵匡胤率大军离开开封,出城迎敌。当天,军队中有人观天象,发现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正在互相搏杀。军队赶到距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后,驻扎下来。部分将领聚集在一起,谋划另立新君,他们找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后来“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正商量间,将士们高呼立点检为天子,拥入室内。于是,他们连夜筹划并将赵匡胤的家人从开封接了出来,严加保护。而这个晚上,赵匡胤晚饭的时候酒喝多了,一直宿醉中。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初四,早上,赵匡胤酒醒,有人将一件黄袍披到了他的身上,众将士高呼万岁。赵匡胤起初固拒不就,后来一看木已成舟,只好顺从民意。于是仗也不打了,率领大军,从陈桥返回开封。这就是史书记载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睡了一觉,醒来后就稀里糊涂地被“皇帝”了。回去的路上,赵光义拦住哥哥赵匡胤的马头,说回去开封,一定不能惊扰百姓,赵匡胤答应了。契丹和北汉一看赵匡胤称了帝,便自行遁去,一场战事就这样在兵变中无形化解了。

赵匡胤派潘美(《杨家将》中的潘仁美)先行回京,告知朝廷自己兵变。京城巡检使韩通闻讯后急忙出朝,准备率侍卫军抵抗,在路上遇到赵匡胤的裨将王彦升,被王彦升追杀,逃到家门口被杀死,王彦升还杀了韩通的一家老小,韩通是兵变中唯一试图抵抗而被杀的后周重臣。这天,举行禅位仪式,却发现没有准备禅位的制书,翰林学士陶谷将自己已提前拟定的的诏书取出,赵匡胤顺利登基。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 (2015)》,陈建斌饰演赵匡胤

初五,改国号为“宋”,改年号“建隆”,定都汴梁,后周正式灭亡。

陈桥兵变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建立了统一的大宋王朝。

赵匡胤兵不血刃,紧锣密鼓,实际上只用了两天,就完成了改朝换代。

二、点检作天子

陈桥兵变前一年,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周世宗柴荣亲征契丹,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在攻下固安后,周世宗身染重病,五月初八,决定回师。五月三十日,回到开封,六月十九日,周世宗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天下第一 (1983)》中的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柴荣在撤军途中,发现了一个锦囊,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牌,上面有五个字:“点检作天子”。点检是官职“殿前都点检”的简称。木牌上说殿前都点检要做天子了。周世宗极为不悦,他知道自己病重,命不久矣。他只有一个七岁的儿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周太祖郭威的女婿,而柴荣是郭威的养子。柴荣回京后,罢免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撤掉了他的军权,任命赵匡胤接替“殿前都点检”。

后周的中央禁军分成两股,一股称“殿前司”,一股称“侍卫司”。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为“都点检”。当时赵匡胤的职务为“殿前都指挥使”,与“殿前都点检”之间还隔着一层“殿前副都点检”。赵匡胤连升两级,做了殿前司的最高长官。

《天下第一 (1983)》中的宋太祖赵匡胤

周世宗去世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半年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结束了后周政权,“点检作天子”的预言还是成了真。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欲谋其利,必受其害。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晚上,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喝酒,在“斧声烛影”下,赵匡胤暴毙。

三、宋太祖实录

976年,宋太祖离奇死亡,时年四十九岁,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两年后,978年,宋太宗下令,修哥哥赵匡胤一朝的历史,命翰林学士李昉负责。这是第一次编纂《太祖实录》,历史上称之为《旧录》。写成后,宋太宗认为缺失太多,很不满意。

淳化五年(994年),宋太宗命修国史。在修国史之前,命宰相重修《太祖实录》。这两个版本的《太祖实录》有很大不同,如原版中,赵匡胤反复告诫大军入城的时候禁止烧杀抢劫,而在后面的版本中,这句话变成了宋太宗赵光义所说。

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其儿子宋真宗赵恒继位。赵恒即位后,命钱若水给父亲修实录,这是《太宗实录》。《太宗实录》完成后,赵恒让钱若水接着再次重修《太祖实录》。钱若水开始不敢修,在宋真宗的逼迫下,还是完成了。宋真宗对所有参与修史的人都给了封赏,但是其中有一位参与修史的大臣李沆坚决不肯接受赏赐。

宋真宗像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对《太祖实录》还是感到不满意,继续找人重修。这个版本的《太祖实录》历史上称为《新录》。

《宋太祖实录》开始修于太宗年间,之后宋太宗对其进行了重修,而在宋真宗年间,又进行了两次重修。无论是《新录》还是《旧录》,无论哪个版本,到现在都已经失传了。

上面的事实告诉后世读史之人,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不如无史。

“陈桥驿兵变”、“点检作天子”,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谜团。真相到底怎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四、“权反在下”说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作者称“权反在下”,意思是说都是部下的出的主意,举的事,赵匡胤事先全不知情,他是形势所逼无奈之下才被当了皇帝。

作者用黎元洪作例子,来说明“权反在下”并非个案。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当时,黎元洪身为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并不赞成武昌起义。起义时,他藏身在朋友家中。因为他是湖北的第三号人物,当时孙中山在国外,而其他人不是躲起来就是出逃了,他被人用枪逼着,当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

《辛亥革命 (2011)》,姜武饰黎元洪

实际上,黎元洪的被拥立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的性质是完全不同,不能相提并论。武昌起义是仓促间爆发的,当时,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湖北军政府都督”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没有人肯轻易去接。黎元洪是被逼着坐上了这个位置。

而赵匡胤则是另外的情况,当皇帝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朝廷中都是他的人,当政的是孤儿寡母,基本上没有风险,所以他发动政变非常顺利,甚至在第二天就换了国号。在陈桥驿,也只有他有资格披上黄袍,其他人没有这个威望和能力。

我们读史,最根本的当然不是如作者所说的挖掘出“稀见史料”。读史,就是读史,正如登山就是登山一样,没有那么多的功利心,越是纯粹,获得的阅读快感才越是最激动人心。至于是否看到民心向背,是否看到历史书写者的逻辑,二者也许并无高下之分,也是功到自然成的事,但真要做到可能还要看读史之人是否还有一颗慈悲之心。

从逻辑上来说,我们永远无法还原真正的历史。但是,历史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从各种蛛丝马迹,去尽可能地贴近历史,这才是一个历史学者首先要做的事。而不是妄自猜测,凭空武断,“为赋新词强说愁”。

五、三百年魔咒

观察中国历史,自秦灭六国后,仿佛进入了一个魔咒,任何一个连续的政权,从兴到亡,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汉要分成西汉和东汉,宋要分成北宋和南宋)。

《西游记 (1986)》

《西游记》里,孙悟空跟如来打赌,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自古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当时的节度使安重荣曾跟别人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新五代史·安重荣传》,和书中稍微有点出入)。

《三国演义》开篇即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分久必合”。周朝至战国,正是合久必分,而秦统一六国,为分久必合,而真正文化上实现大一统的,则要到汉武帝时期;至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至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又是合久必分,最后隋统一中国,为分久必合,和秦一样,隋二世而亡,实现盛世的,则是唐朝。唐末黄巢之乱,而至五代十国,则是又一轮的合久必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再一次统一全国,为分久必合。

分也好,合也罢,无不是生灵涂炭,流血漂橹,而“陈桥兵变”则是少有的几个例外之一。这是一次以和平方式完成的改朝换代,没有喋血宫门,没有烽烟四起,开创的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朝代。

宋太祖赵匡胤像

进入宋朝,中国历史的面貌发生了很重要的转变。宋朝之前,中国历史是苍茫的,孔武有力的,大开大合的,气象万千的:进入大宋后,气质一下子变得拘泥起来,变得细致起来,变得繁复起来,变得文艺起来。

宋朝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繁盛,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没有唐朝那样的地方割据,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1127年,金军俘徽、钦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持续了一百六十年后灭亡。尽管岳飞在《满江红》中“仰天长啸”,“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徽宗之子康王赵构还是偏安江南,建立南宋。1276年,元军南渡,临安陷落,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宋军全军覆灭,大臣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蹈海殉国,南宋在持续了一百五十二年后,灭亡。宋太祖赵匡胤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袍岂是寻常物——《赵匡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