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第二章读后思考

我思:

  我一直以来的焦虑和恐惧都是来自于模糊,目标模糊,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到底要做什么?

        这一生都要多去认知这个世界,认知我们的大脑,去消除模糊。选择糊涂度日还是清醒度日?多了解知识,减少盲区。

  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为了生存,选择节能模式,这是本能。高耗能的思考,是反本能的。我经历过那些低耗能的娱乐,不动脑子的打游戏。也玩过一些需要动脑子解密的游戏,也会去查些游戏攻略,研究打法和配合,但终究是别人的思路,这些都是消费型游戏,别人的创造消耗我们的精力,自己也可以成为那个创造游戏的人。

  我在筛选游戏的时候,也会避过那些很麻烦,要动脑的,你看我的大脑筛选游戏时,都会过滤掉那些我觉得太复杂,太耗能的游戏。我曾沉溺于网文,不动脑子,刷刷刷,也不用思考,也记不住什么,拿起经典文学看一会儿,就觉得好累呀,继续回归爽文。其实自己真要说喜欢,最喜欢看的反而是悬疑,心理,剧情类型的作品。

  明明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能做到动脑子,但是如果有别的选择,就容易走到那条低耗能的路上去,活在舒适区,重复的做那些已经掌握的事情,对真正的困难视而不见。你去爬巍峨险峻的高山,如果旁边有缆车,你很难再去选择爬楼梯,或者攀岩的。

  现在想想,之所以自己觉得从2020年开始自己觉醒了,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开始跳出舒适区,开始学习新知识,不去给自己设限,学的都是自己未曾掌握的,但是自己一直都有些兴趣,想要去了解的。

  很多东西停留在想的层面的时候,你会认为都很简单,自己很行。实际行动之后,有时候你会发现困难重重,这几年除了学会跳出舒适区,我还学会了去行动,去尝试,然后放弃那些你不行的。

  这一点很有意思,停留在想象的层面时,我一直以为自己做什么都行,自从开始尝试,然后放弃了一些东西之后,我的人生开始做减法,抛弃掉了那些之前的幻象,人生能做的东西并不多,这样就消除了模糊,目标越来越清晰,我能更好的聚焦到那些我可以做,并且可以做一辈子的事情上来,这样很好。

  现在想想那些学习过的很多课程,有些设置的真的挺合理的,慢慢上升的难度,一直在缓慢地向我舒适区的边缘扩展。也忽然意识到自己曾经做了很多事,也学了很多东西,却非常容易放弃。分析下原因,可能就是因为逃避。

  对于已经会的,就一直在其中打转,继续熟悉已经会的,然后就觉得这好简单,我会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放弃再也不用了,或者转头去学其他的新的。自满于会的,对于深耕,坚持这些真理,视而不见。

  对于那些学了一些,但自己没怎么用的东西,就更不愿意尝试去用了,一拖再拖。其实自己一直知道问题在哪,卡点在哪,但就是把它放在那,不愿面对和解决。

  去面对吧,路总要一步步地去走,哪怕慢点。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回避痛苦不能让它消失,它进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会被放大。

  我又想起去年小琦老师让我看见自己,正视问题的时候,我在害怕什么?我在恐惧什么?那些威胁真的可以伤害到我吗?

  直面之后发现不过是自己不愿改变。心理学告诉我,那些事,我们固有的想法,想要治愈你的童年,那我们需要挖出来,要看见它们,看见即解锁,从根上去转变思想去解决。

  这本就不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我们只有狭隘的视角,眼界也不同,我们无法了解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一切都是我个人的视角,一切都取决于我怎么样看待这个世界。

  就像太阳系客观世界中是以太阳为中心,地球是围着太阳转,可是这也就是近几百年人类才知道的事情,漫长的几千年人类的认知中,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我们以地球为太极点,看太阳围着我们日升日落的变化。

  我们不知道客观世界,我们只知道我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我,就是太极点。

  当感觉模糊时,向自己提问,为什么?底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连活着都不怕,还怕什么呢?恐惧,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货色。

  最近看《我的治愈系游戏》,我真的有感觉被治愈,明明一开始是恐怖小说,却让我直面恐惧后,看到那么多的美好。有什么可怕的呢,人心的恐怖岂不是更可怕,它们又未曾伤害过你,它们也是被人最想见的人呀。

  要选择坚持,烧脑的选项,明确目标,让自己“没得选”。

  感性、感觉很有意思,有些人生重大的选择点,回头想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做出了那样的选择。其实不是不知道,而是到现在自己的大脑都在本能的逃避,不愿去想和深思。如果脑子不清晰,不如交给心去做选择。

  要去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我明明修得是顺心意,我还是喜欢去翻自己小时候写的东西,那里都是我的初心,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我曾经也给很多人写同学录或者赠言时,写得都是保持初心。

  感性选择,理性思考,那些触动到我的点,要即刻觉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第二章读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