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送礼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那家要是有红白喜事,就会有许多近亲和本队的人去主人家做客和帮忙,早上七点多就有人开始鼓动这大家准备出发,这个正在洗头,那个还没找到合适的衣服,还有的人却才刚听过这个事,这时他还不确定去与不去,便开始找附近与他最亲的人,你要是不去,那我也不去了,要不就开始翻陈年账簿,找一找那年他到我家来过没,要是没来那就不去了。第一波人大学八点左右就开始走,最后一波等他九点,十点才动身出发。有时候家里实在有事耽搁,但又不能不去,就只有取钱找人帮忙去在账簿上签个到。

以前送礼,都讲究四色礼,烟,酒,米在加上其他什么搭配,然后一人拿一个挎包,到主人家里就询问在哪登记,然后赶到登记处签到,账簿负责人接过挎包,写一个纸条系在挎包上。等走的时候,就到账簿处,报家里大人的名字,或者指着自己挎包再报名字,这时包里的东西已经被负责人给替换成了手巾等其他物品,美其名曰“打发”,一般去远处送礼,下午到村里,爱打听事儿的人会问给你的“打发”是什么。

图片发自App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已经不用挎包,觉得太麻烦了,还没有钱用起来方便。我小时候还送过20元,后来不知谁带的头,变成30、50,后来到100、200、500,有些关系好的就是成千上万。这时到家里便先找地方坐一会儿,然后慢悠悠地去登记处签到。一般大人听到谁家有得去送礼了,便开始感叹“唉,这又得出个礼!”,小孩却开心的很,那地方又能遇到许多小朋友和美食,丝毫没有一点儿伤心!

方便倒是方便的很,也容易出乐子。有一个人去给一个远方亲戚送礼,只是小时候见过,长辈会告诉出大概位置,具体住址只能自己摸索,家里人便出主意说“你去了那个地方,看哪个地方搭帐篷,那就没错。”他刚到村口,便看到一处帐篷,然后签了到,坐了一天,下午准备走的时候,发现咋一个人都不认识呢?便找附近人打听,这是那个杨旭家么?那个人便笑着回答,杨旭家在坡哪边呢?他便意识到走岔了,尴尬地找负责人退钱,再赶紧赶到坡那边去签到。

还有的人去送礼,刚到主人家就开饭了,他便迅速抢座吃饭,吃过后找人开始闲篇、打牌、要不就附近转转,等快开饭的时候就再去抢座,抢着吃完地里还有活呢?等过几天洗衣服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裤兜有100块钱,奥!想了半天才回忆到那天去送礼没有签到就跑了,白白吃了主人家一顿饭。

有的人吃的早回到村里,人们会问,今天的席咋样?人们要么说人家席做得好很,好烟好酒,鸡、鱼、鳖味道还好得很,让人认为他的钱花的很值;要么说,席简直不行,烟不咋样,酒不咋样,肉菜很少,味道还差得很,让人感觉到他今天很亏。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送礼)